民国时期的琉璃厂古董商,谁能坐上洋庄生意,谁就能赚大钱。

洋庄,即是把古董卖给欧美和日本买家。

《五月槐花香》剧照

当时洋人买家中,著名的有英国人大维德、美国人福开森、日本人山中定次郎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开价普遍高于市场行情。

中国人眼里的冤大头。

中国人买货追求的是捡漏,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货。

洋人不是,只要东西对,多花点钱是为了及时拿下这件货。
所以,西方人发明了拍卖,价高者得,很短的时间内,你必须作出抉择,否则你喜欢的货就归别人了。

张宗宪在拍卖会上

拍卖与捡漏是两个极端
捡漏更多属于农业文明,实现的基础是信息普遍闭塞,人员很少流动,少数人受教育……

捡漏一旦发生,即意味着:有人吃大亏,有人占大便宜。

双赢是不可能的,一锤子买卖。

捡漏是最符合人性的,洋人未必不向往。

但洋人们发现,在商业市场中,捡漏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双赢的结果才能有持续的生意。

马未都曾在电视上大讲自己的捡漏故事,主要是为了普及收藏的乐趣,据说观复博物馆的重器基本都是在拍卖场买的。

中国古董收藏市场上,如今国宝帮盛行,他们遵循的原则,仍是捡漏。

于是,用很少的钱,买回家大量的假货。

其实都是最基本的常识,稍加分析和思考,就能想明白的事,可很多人就是执迷不悟,醉心捡漏。

捡漏就跟捡便宜一样,都是国人的传统心态。看看身边的藏友,一次能捡漏可以是运气使然,但若是经常捡漏,那就是“才干”所为。同时,要想捡漏,还得有一定的技巧。

首先需求扎实的知识。

先要有专业的知识,遇见宝贝之后可以一眼相中,这就是伯乐之于千里马的道理。

还需求“察言观色、能说会看”。

面对非常喜欢的宝贝,要抑制激动的心境,不露声色,以防止卖家坐地起价。

最后,捡漏需讲求缘分。

那应该怎么捡漏呢?捡什么样的漏呢?

1、如果自己研究20年以上,而且是深入的研究者,并有合适的交流圈,那你也许能捡漏。

2、如果你收藏研究还在20年以下,你还是少捡漏

3、你如果只有鉴别的技术,但没有审美的眼光,你千万别捡漏。

4、如果你收藏还在10年以下,基本是被别人捡漏,如果你想捡漏,必须跟对20年以上的收藏研究的师傅,借助于他们的眼光捡漏,前提是师傅必须有鉴别能力,师傅必须有审美的眼光,师傅必须知道藏品的市场价值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