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多次出现的锦衣卫,一个个鲜衣怒马、精神抖擞,飞鱼服好看到爆,赚足了眼球,堪称大明皇帝的门面担当。

锦衣卫的工作,可不像他们的衣服那么光鲜亮丽,有着极为黑暗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掌管着皇帝的仪仗和侍卫,“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后发展成军政特务机构,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涉及到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等。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既是皇帝的耳目,也是皇帝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登基后,为锦衣卫特意设立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即专门负责处理皇帝钦定的案件,自行逮捕、侦讯、行刑、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权力大得可怕的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集公检法于一身。

权力如果失去限制,就会造成很糟糕的后果,锦衣卫也不例外。

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朝中为官者就没有不怕锦衣卫的,哪怕是朝中重臣,一旦锦衣卫缇骑上门,那都如临末日。

这么有效的统治机构,为何到了清朝时,就没踪迹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承明制,很多制度都是建立在明制的基础上,其中当然也包括锦衣卫。

顺治帝刚入北京时,也设立了锦衣卫拱卫京师,其首领也叫指挥使。但第二年就改名为“銮仪卫”,主要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以及皇帝的保卫工作,不再承担特务、情报的职责。

为何如此,难道清朝皇帝不需要锦衣卫的强效职能吗?

当然不是。所有封建君主,都需要类似的机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清朝不设锦衣卫,是因为锦衣卫的名声太臭了,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臣民对其深恶痛绝。刚刚主入中原的满清,必须在道义上展现比明朝的进步之处,因而裁撤锦衣卫安定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这不代表清朝没有特务部门,顺治设立的十三衙门、雍正设立的粘杆处,就具有明朝厂卫的性质。

十三衙门是在宦官吴良辅等人的建议下设立的,是个宦官衙门,管事儿的也是宦官,仿照明朝二十四衙门,下设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尚方监、惜薪司、钟鼓司、兵杖局、织染局等。

表面上,十三衙门的职能是为皇家日常衣食住行等服务,实际上私底下帮着皇帝打探消息、监视官员,渐渐坐大。

为了避免出现明朝宦官干政乱政的局面,康熙即位后杀吴良辅,裁撤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务府也承担着特务的责任,比如隶属于内务府的江宁制造、苏州制造、杭州织造等,名义上管着江南的丝织品,其实是皇帝在江南安插的探子,从江南天气状况到官员的操守品德,都是他们向皇帝汇报的内容。

古典巨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族,就是这样的角色。

尤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康熙一起长大,深得康熙的信任,权力也最重,江南一带的官员没人敢得罪他,而他也起到了帮助康熙了解江南动向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说说雍正设立的粘杆处。

雍正当皇子时,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打扰了雍正看书,他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这就是粘杆处的雏形。

后来“九子夺嫡”进入白热化,雍正明面上做出不争的姿态,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为了刺探情报、铲除异己,他招募了许多江湖高手,并训练家丁,培养出一支特务队伍。为掩人耳目,这些人归属于粘杆处。

粘杆处这个名字,太具有迷惑性,别人一听就以为真是抬着竹竿粘蝉的,不会多加防备。

荣登大宝之后,雍正不但没有裁撤粘杆处,还提高其地位,将这个部门正式归于内务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粘杆处的首领名叫粘杆侍卫,由有功勋的大特务担任。他们大多是雍正藩邸旧人,官居高位,权势很大。

为何现在不见了呢?传说是被乾隆填平的,他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遗迹,彻底翻修,将之平毁无痕。

民间传得神乎其神的“血滴子”,就是粘杆处独有的一种武器。

说是外形像鸟笼,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以精巧的机关来控制,用时抛出去,立刻取人头颅,相当恐怖。

血滴子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粘杆处真实存在,为雍正顺利夺嫡立下大功,并继续帮着他巩固政权。这个部门也像明朝锦衣卫一样,监视着官员的举动,令他们极为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并未给予粘杆处司法权,他们可以刺探情报或暗杀政敌,却无法像锦衣卫那样审讯判决。

乾隆死后,嘉庆帝迫不及待地诛杀和珅,牵连清洗了粘杆处,这个部门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但可以想像,嘉庆及其后的君主,必然也有相应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