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大批候鸟开启一次波澜壮阔的旅程,成群结队地从越冬地迁徙到繁殖区。从南极到北极、从热带到苔原、从低地到喜马拉雅……

然而,这场旅程绝非轻易之举,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频发、生物钟被打乱、栖息地被侵占等,让迁徙之路变得“步步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候鸟往哪里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国,候鸟尽管在全国都有分布,但总是遵循着东、中、西三条主要迁徙路线移动。

西线:内蒙古西部、甘肃、新疆、青海和宁夏的候鸟走西线,在秋季向南迁飞,到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贵高原越冬。

中线: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以及陕西的候鸟走中线,秋季开始进入四川盆地,或继续向华中以及更南地区越冬。

东线: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外来”的候鸟,则与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的候鸟合流走东线,在春、秋季节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南北方向的迁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线代表鸟类——斑头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线代表鸟类——大天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线代表鸟类——白鹤

关于候鸟迁徙的原因,人们从未停止探索。起初,人们认为迁徙源自御寒与觅食的需求,后来,又提出源自遗传本能。目前,又有人提出听起来更为科学的“季节性食物缺乏”。无论如何,候鸟迁徙都与天气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02

迁徙途中“暗藏杀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9月,在美国及墨西哥多地出现大批鸟类死亡的情况,据估计可能有数十万只。

通过对部分鸟类的尸体进行分析和检测,美国新墨西哥州猎物和鱼野生动物管理局发布了调查结果,指出所有送检的个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瘦,控制飞行的大块胸肌严重萎缩、胃及肠道内没有食物、脂肪储备已耗尽……

这一系列症状都表明,它们可能是被饿死的。

那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 干旱

去年夏天发生在美国西南部地区的严重干旱,可能是鸟类食物短缺的原因之一。

● 大风降温天气

干旱使鸟类获取食物和水变得更加困难,而去年9月上旬美国落基山脉所处的各州还出现过一次大风降温过程,这对于饥饿虚弱的候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山火

彼时肆虐加州的山火造成的浓烟等不利因素,可能致使候鸟不得不改变路线,增加了不必要的消耗。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逐渐增加,海平面上升、湿地消失以及极端低温等都可能对候鸟迁徙产生不利影响。

早在2013年就有澳大利亚科学家指出:

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水鸟从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向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海岸迁徙,途中在沿海湿地栖息觅食,而海平面上升会导致其中一些湿地被淹没,并可能在今后数十年内消失。

如果这些候鸟不能在这些中途地区补充能量、停歇休整,它们将无法安然飞往栖息地。同年,发生在太平洋海域中绵延数千公里的“热斑”,使局部水温上升,海洋生态系统被扰乱,以小鱼小虾为食的海鸟也受到影响,近10万只海鸟因食物匮乏而死。

03

谁扰乱了候鸟的“生物钟”?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植物花开得更早,雪融化得更快,鸟类迁徙模式也随之调整。

从迁徙的时间维度来看,气候变暖导致很多鸟类的春季迁徙期提前。

一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表明:

与二十年前相比,春天迁徙的候鸟通过某些站点的时间提前了,这可能是由气温上升引起的。在春季,鸟类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迁徙到繁殖地。

温度和迁移时间密切相关,迁移时间的最大变化发生在变暖最快的地区。

人们发现,由于气候变化,欧洲和加拿大的候鸟已经大大提前了它们春季迁徙的时间。鸟类在欧洲比在加拿大迁徙时间更加提前,因为欧洲春季的气温上升得更快。

不光是迁徙的时间有所改变,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有一些鸟类的分布范围也发生了全球性改变,形成新的迁徙、扩散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鹮

例如,在过去近一个世纪,彩鹮这种鸟在中国的记录非常罕见。但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彩鹮的全球种群出现了显著扩张,在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都有扩大趋势。近年来,在中国北至内蒙古、南至云南的广大范围内,也不断有彩鹮的记录。

近些年,国际鸟类联盟对全球五六百种鸟类进行观察研究发现:

25%的鸟类已经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鸟类朝着南北两极不断迁徙,并飞往海拔更高的山上,这些显著而深刻的信号表明变化已经发生,而且不利影响占较大比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嘴鸟

比如,传统的低地物种巨嘴鸟如今出现在海拔1500米的哥斯达黎加,而灰色松鸦在过去26年把它们的活动范围平均向北移动了18.5公里。其中,一个主要趋势是“热适应”物种在欧洲越来越普遍,而“冷适应”物种的数量却在显著下降。

04

气候变化会“终结”候鸟迁徙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变暖大大改变了自然界动物的生存环境。为适应气候变化,候鸟需要改变迁徙习惯,在食物最充足的时候到达繁殖地区,但这绝非易事。

有研究表明:

虽然很多鸟类在积极适应变化的气候,但适应速度很难跟上气候变化的速度。对它们来说,地球气候变化实在太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斑姬鹟

荷兰地区有一种雀形目小鸟——斑姬鹟,它们在非洲西部越冬,欧洲繁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过去20年来温带地区春季温度升高,致使欧洲提早进入春天,它们难以适应气候变化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

然而,斑姬鹟还是在其他方面做出调节努力去适应。研究发现,1980-2000年,虽然斑姬鹟在春季到达繁殖地的时间没有提前,但是它们的产卵期提前了10天。产卵期提前的斑姬鹟种群繁殖能力较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峻的现实情况是,要想确保种群保持稳定,鸟类将不得不更早地开始繁殖。许多小型鸣鸟可以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把幼鸟养大,因此提前繁殖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英国对大山雀一项历时47年之久的研究显示,这些雀鸟为了适应不断变暖的气候,多年来一直在改变其繁殖时间。

英国杜伦大学一项针对42种珍稀鸟类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多数在欧洲南部出现的雀鸟,比如达特福德苔莺,在1980年至2004年期间较常在英国出现,这些鸟类的迁移正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此外,澳大利亚麦考里大学之前的一项研究称,许多鸟类的体型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小,这或许是对全球变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能让动物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

也许,鸟类不需要我们拯救

但如果气候状况继续恶化

人类自己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