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大艺博新一期FREE计划个展——邹葳「花园与雕像」于新广州画廊开幕,展出来自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邹葳的22件油画作品,展览免费开放至5月31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邹葳

荒废花园里失语的神话人物,寓意美好却粗劣廉价的小偶像,模糊不清的警示标识……以这些艺术形象为载体,邹葳用他的方式传递着他在平凡生活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最真实的感知。

本次个展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几张大尺幅的《花园雕像》系列,邹葳也在现场分享了作品背后触动他的时刻。这些雕像很多原来是西方某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他们被当时的艺术家创造出来时,人物特定动作、形象、装饰、放置的空间都有特定的语境。然后大多通过粗糙的复制后,被置入到二三线城市的公园中,然后又迅速被遗忘。当看到这些失语的神话人物时,邹葳就有了一股冲动,把这些场景带给他的感受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园雕像》

现场近距离观看邹葳的作品,你会发现,画面的痕迹细节非常丰富,而这都是邹葳创作过程中反复尝试、推敲、修改留下的。这个过程对邹葳来说 “ 挺有意思的,因为你的每一个思考痕迹、尝试的痕迹都会在画面留下来,从绘画性角度来说,反复叠压、修改会使画面更丰富,有时还会有别的意思出现。”

邹葳在创作时,不追求对现实的完美再现,他更看重感觉的传达。“ 我觉得绘画,如果你自己的感觉没有注入画面中,它就是一张照片,就少了一点意思,因为你自己的痕迹、你自己的感觉没有在里面,就少了一点东西,而我觉得那一点是很重要的。” 有了那一点,画面才有人性,才有温度。

邹葳的隐喻

邹葳生于河源,求学于北京。年少时,他便流露出天性中对绘画的热爱与专注,为了报考心目中的艺术殿堂,十多年前,年纪轻轻的他独身北上,成了一名 “ 北漂 ”。此后便是漫长求学路,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四年,硕士三年,一路走来,他凭着内心对绘画的赤诚,探寻自己的艺术之路。毕业一年,他身上依然保持了天性中的质朴与谦和,唯有在谈及艺术研究种种,才流露出学画之人的完美主义与对艺术的精益求精。

邹葳的很多作品都源自瞬间的一个感受,一些当时他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但不论画哪种题材,他创作的核心还是从个人出发,用他的方式去探讨。“ 你从单个题材看它们是不一样的,但背后的逻辑结构,就是我自己的出发点,那个结构是一致的,只有我会这么去看这个东西,用我的方式去看,用我的方式去表达。这个才是我所有创作的真正主题,而不是我所画的题材本身。无论我画什么东西,都是自我感觉的物化,我将之呈现出来的效果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但其实都是我自己的胡思乱想。”

2019年以来,邹葳试图寻找一种更为隐喻的表达方式。这种隐喻有别于古典绘画的象征理论,它不是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指代确切的象征含义,而是通过有效释放媒介自身的特质使画面中平凡的事物的意义发生改变,并提供一种开放式的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法国思想家罗兰 · 巴特曾经提到过 “ 刺点 ” 一词,他所强调的是在画面中看似常规的事物,出现了一种难于描述的感觉,它能够将观者的思绪引向画面之外。这个观点,被邹葳在论文中引述,用以阐释他在画面中追求的 “ 言外之意 ” 。

邹葳把生活中那些触动他的别有意味的瞬间和情景,转移至画中,将那些能 “ 带来新的联想,会生长出另一个画面 ” 的 “ 刺点 ” 藏入画里。于是我们在邹葳的油画中,便有了多层解读的可能。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