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937年10月14日,东北军53军第691团在团长吕正操率领下,抵抗上级继续南撤的命令,在梅花镇(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设防阻击日寇,极大鼓舞了冀中军民的抗日信心。随后,吕正操率部与河北游击军等抗日武装合作,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至1938年4月,相继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政权,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起平津、南至沧(县)石(家庄)路之间的冀中根据地初步建立。1938年5月3日,冀中军区也宣告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大量城墙成日寇屏障

随后,吕正操指挥部队不断出击,先后拿下高阳、新安、安新、蠡县、任丘、安平、安国、深泽、肃宁、饶阳等县城,击退日军的进犯,取得了丰硕战国。但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八路军缺少重火力、弹药不足的缺点逐渐暴露,游击作战还能应付自如,攻坚作战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但冀中平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修建了许多的古城,也保留了大量高大的城墙。

这些大大小小的城池或方形或长方形,虽构筑坚固,加之突出地面,目标暴露。八路军游击队若据守这些城池,在日军优势炮火及飞机轰炸下,很难长期坚守;而一旦日寇攻陷城池,往往能够依托城墙迅速构筑防御工事,以八路军当时的装备及训练水平,很难通过正面攻击解决。例如,始建于北宋时期的蠡县城墙,曾历经12年修筑,城墙内外砌有特制大砖,中间灌浇米汤与石灰,十分坚固,根本不是八路军少得可怜的迫击炮能解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抗日军民拆除日寇据点

冀中军区开展“拆城运动”

为了解决这些“障碍”,冀中军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拆城行动”。对这些外砌特制大砖,中间灌浇米汤与石灰的古老城墙,要想迅速彻底拆除,仅凭镐锹作业的抗日军民来说,难度确实很大。另一方面,拆毁城墙的工作,也遭到了部分群众的误解。仍以蠡县城墙为例,当地群众认为,“县城修于宋朝,高厚雄固,实在是一方之屏障”,贸然拆除,的确十分可惜。

好在冀中群众深明大义,经过耐心的说服解释,拆城工作还是顺利进行了。从1937年12月开始,在抗日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很多县、区专门成立拆城指挥部,各村设有村队部。不到三个月,冀中地区就有24座县城的城墙被彻底拆除,其中拆除蠡县城墙过程中,参加拆城工作的军民,多达30多万人。1939年之后,一些重要市镇的围墙也被直接予以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冀中军民拆除城墙堡垒的举动,改变了冀中平原上敌我双方的对阵形势,使得日寇失去可以长期据守的工事,也破坏了其“靠城据守”的计划。很多情况下,游击队攻击县城的伤亡由此减少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