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观其妙;万象纷繁,察其理。用敏锐的洞察、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思想,解迷局,觅真相。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五月的青岛,春意盎然,生机勃发。
四千里外的蓉城,姹紫嫣红,绚丽多姿。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青岛、成都,一个是黄海明珠,一个是西部重镇,因肩负国之使命,心怀远大梦想,千里来相会,演绎着一段城市间相互学习、携手共进的佳话。去年6月17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率队赴江苏南京、苏州,山东青岛考察。这次考察,让青岛与成都这一东一西两座城市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深化青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积极推动两地交流,为东西部合作发展作出示范……”这是两座城市给予对方的“承诺”,两地的交流合作渐入佳境。5月9日,由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带队,青岛党政考察团“回访”成都,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学习,也是交流合作。
很少有人会拿青岛与成都作比较,因为两城看起来是那么地不同,但实际上,两城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副省级城市,在各自所在区域都举足轻重,都叠加了一系列国家战略,都面临着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这些年,成都很红,除了美食、美景、美女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成都“硬实力”的提升:GDP突破1.77万亿元,10年间提升了6个位次,上升至全国第7位;实现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史性跃升。成都做对了什么?观象君奔赴成都,零距离感悟这座魅力之城,用媒体人的视角,“解码”成都,探寻其成功密码,以期对青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成都变了!变得不太像印象中的成都了!”这是观象君最真切的感受。变化来自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更来自于城市视野格局和市民心理的变化。“城市密码”就蕴含在这些变化当中。
01
视野之变:主动走出“舒适区”,“跳出成都看成都”
“师傅,现在成都的环城公路修到几环了?”在乘坐网约车前往成都市青白江区采访的路上,观象君随口一问。没想到,这一问打开了司机王师傅的话匣子。“这几年,成都的变化太快了,在之前三环路之后,又修建了三条绕城高速,第一绕城高速全长80多公里,二绕全长200多公里(223公里),三绕就更长了(437公里),不仅成都所有的区县全部绕进来了,连周边的德阳、眉山、资阳等地市也绕进来了。十几年前,三环路这些地方都是菜地,再看看现在……”王师傅指着窗外的摩天大楼对观象君说。一路走,一路讲,王师傅对这几年成都的变化如数家珍,点赞不已。除了不断蜿蜒向前的公路外,这些年来,成都一个看得见的显著变化,就是空间布局由“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一举突破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空间掣肘,开启城市格局千年之变,建成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
02
格局之变: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
向西延伸至欧洲腹地和中亚各国,向南延伸至东盟各国,向北延伸至俄罗斯,向东依托“蓉欧+”通道和长江水道辐射日韩、港澳台及美洲地区……在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展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一条条铁路从成都向四面八方延伸,构建起了一张巨大的网,让成都成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目前,成都已经构建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海铁联运通道,连接境外59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在疫情冲击下,成都国际班列开行量实现逆势增长,去年全年开行5000列,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0%,连续五年位列全国第一。”成都国际铁路港外联部郭淇文告诉观象君,今年以来,需求持续旺盛,一季度,成都国际班列开行量实现近1200列,同比增长45.9%。铁路货运周期是海运时间的三分之一,而价格却是航空的五分之一,且基本不受天气影响,因此受到一些附加值高、对运输时效要求高、运量大的产品的欢迎。有了大通道,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向成都汇聚,借助通道优势,更有竞争力的城市产业正在加速形成。成都国际铁路港郭淇文介绍说,成都国际铁路港区规划面积73.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已引进16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累计投资1090亿元。“盒马鲜生西南地区总部在港区,成都所有门店的分拨和结算都在这里,中远海运依托大弯货站在这里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工程,还有宝能、宝供、苏宁、绿地、美国安博、阿里巴巴旗下菜鸟项目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供应链企业入驻港区。”在距离成都国际铁路港十多公里外,一座全新定义的新城正拔地而起。“欧洲产业城以临港智造、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适欧适铁‘两头在外’的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聚集区。目前已聚集英国凯格瑞、华鼎国联等总投资近720亿元的重大项目21个,外资项目6个,外资总投资近20亿美元。力争到2025年,建成一座25平方公里、拥有12万人口工业产值1000亿元的生态优美、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现代化产业新城。”青白江区欧洲产业城管委会李萍告诉观象君。
在空中,成都正在织一张越来越绵密的全球网络。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跻身国内第四个“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成员和全球最繁忙机场25位,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达到130条。
一个多月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开航投运。这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飞机起降量32万架次的使用需求。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将大大提升成都枢纽城市通达性,进而提升城市能级。
高效畅达的国际通道网络,成为成都乃至西部企业运用国际市场的主要依托,形成了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的良好态势。
成都在对外开放版图中的“存在感”明显增强:成都已与235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进出口总额排名上升至副省级城市第6位,超越了不少沿海港口城市;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05家,利用外资实际到位512亿美元、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数量增至20家,名副其实的中国“领馆第三城”;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93个。天道酬勤。表现优异的成都,陆续迎来多项国家战略,历史性地站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成都成为“两翼”“三极”的核心之一;2019年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成都青白江经济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列为枢纽经济建设的重点;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战略密集部署,成都的开放势能不断蓄积。开放已经成为成都面向未来的制胜法宝。成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让开放成为公园城市发展的独特性格,打造面向全国、链接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心,努力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地处西南内陆、不靠海、不沿边,搞对外开放,成都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但凭借一股子韧劲,成都正一步步实现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华丽转变”——从“蜀道难”变“全球通”,从昔日的内陆腹地变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前沿,成都用行动开创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新局面、新未来。成都的闯劲、干劲、韧劲,值得学习。
03
路径之变:从“一城独大”,到“大手拉小手”
独行快,众行远。成都历来是天府,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已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全省主干城市,城市能级不断跃升。但即便如此,在抱团发展的今天,成都也无法凭一己之力赢得未来。与此同时,成都“一城独大”导致的“虹吸效应”也引发诟病,“大树底下不长草”现象也或多或少存在。
2020年,成都市GDP达到17716.7亿元,占四川省的比重高达36.5%,几乎相当于排在第2—10位的绵阳、宜宾、德阳、南充、泸州、达州、乐山、凉山、内江9市GDP的总和。
四川省要成为经济大省强省,需要“高峰”,也需要“群峰”。作为“极核”“主干”,成都必须在辐射全省、拉动周边兄弟城市发展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当然,成都也认识到这一点,省会强,四川才能强,而四川强,省会自然就强了。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使命意味着新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都面临的最重大战略机遇。”这是成都上下的共识。但成都全域和重庆主城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唯二极核,目前能级还不对称。在位于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办公室里,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给观象君“算了一笔账”:2019年,成都的土地、人口、GDP分别只有重庆的17%、53%、72%。成都与重庆,就好像天平的两端,要想实现平衡,成都必须“加码”。如何快速增加城市的能级呢?成都把打造成都都市圈作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先手棋”。尹宏说,成都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加快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以平台城市思维在成都都市圈乃至更大范围构建网络化功能布局,推动规划协调、政策协同、功能共享,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和产业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和承载力。
成德眉资同城化示意图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展厅,一幅绚丽的未来图景在声光电中徐徐展开——
成德眉资区域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区域涵盖四川省省会成都和德阳、眉山、资阳3个地级市,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 2019年成德眉资区域常住人口2564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7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成德眉资同城化后,其土地、人口、GDP分别提高到重庆的40%、82%、91%,二者能级大体相当。目前,成德眉资正聚力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发展能级大幅提升,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格局基本形成。“届时,成都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极核’的地位就能进一步提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有了更有力的支撑。”尹宏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显然,“老大哥”成都决定着成德眉资同城化的走向,速度是快还是慢,水平是高还是低。“在推进过程中,成都发挥‘主干’作用,‘大手拉小手’,勇担当,多付出,作表率,优势互补,相互成就,赢得了兄弟城市的拥护与支持。”尹宏说。
责编:巩小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