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西省委为了照顾老干部,在青山湖畔修建了一批副省级以上老干部别墅。朱旦华只要拿出很少一部分钱,就可买下其中一套别墅的完全产权,且可以合法地遗留给孩子们。

然而不久后,江西省委却收到了一封特殊来信。写信的人,正是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的遗孀,同时也是方志纯一生所爱的朱旦华。人们仔细阅读了信件,发现这其实是一封遗嘱,朱旦华在遗嘱中究竟写了什么?

时代交界,何去何从

1911年,朱旦华出生,原名姚秀霞。朱旦华这一名字,是她在踏上革命历程之后取的,意为“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正如朱旦华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她也曾经站在时代的交界处,面临着重要抉择。

朱旦华出生之后不久,大清王朝覆灭,社会环境一片混乱。朱旦华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土布店,勉强能够维持生计。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朱旦华父亲的生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尽管生活艰难,朱旦华的父母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省吃俭用,辛勤工作,终于凑够了学费,送朱旦华前往学校读书。

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旦华知道父母的辛酸与不易,她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小学毕业之后,朱旦华来到了不需要缴纳学费的上海务本女子中学师范科读书。毕业之后,因为表现优异,朱旦华被留在学校内部担任教务工作。

朱旦华一直将父母的恩情铭记在心,她经常将自己的工资寄回家,自己却过着拮据的生活。那时朱旦华还没有远大的理想,她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平静下来,以为学校就是她人生的全部。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夏大地生灵涂炭,朱旦华原本平静的生活也被打破。时局动荡,朱旦华所在的上海务本女中停办。为了养活自己,朱旦华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某天,朱旦华远在延安的好友给她寄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及了自己对于共产党员参与革命的看法。那是朱旦华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中国共产党这个特殊的政党以及革命,接受新思想教育的她,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

朱旦华内心无法平静,对革命圣地延安心生无限向往。遗憾的是,朱旦华囊中羞涩,此去延安路途遥远,她无法支付巨额路费。后来几经辗转,朱旦华得到了其他人资助的70元钱,这才踏上了前往延安的道路。

因为表现优异,朱旦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往新疆参与地方建设。朱旦华担任新疆妇女协会常务委员,宣传部部长以及政务委员会委员,她大力发展教育,开展一系列科教活动。与此同时,朱旦华还积极在当地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

一见倾心,互诉衷肠

也正是在新疆,朱旦华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毛泽民。彼时毛泽民刚刚离婚,他身患疾病,计划绕道新疆,前往苏联治病。然而毛泽民到达新疆之后,边境突然暴发了鼠疫,于是毛泽民便接受中央的安排,留在新疆当地参与建设。

友人替朱旦华和毛泽民说媒,因为革命的需要以及毛泽民的过去,朱旦华颇为犹豫。朱旦华并不知道的是,在她还对毛泽民万分陌生的时候,毛泽民已经对她一见倾心。

毛泽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名叫朱旦华的姑娘,是在自己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彼时毛泽民刚刚来到新疆,根基未稳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因此遭到了一些干部的抵制。

某次会议上,新疆当地的干部对毛泽民集体发难,场面一度十分危急。正在关键时刻,朱旦华拍案而起,表达了自己对毛泽民的支持。雪中送炭的感情毛泽民一直铭记在心,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朱旦华真正走进了毛泽民的心中。

因为朱旦华的顾虑,两个人的感情一直没有进展。毛泽民并未急切,而是在两个人日常相处过程中给予朱旦华最大的尊重。从毛泽民那里,朱旦华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定。

不久之后,毛泽民前往苏联治病的日子到了。朱旦华知道,这已经是两个人最后的机会了。在饭桌上,两个人的媒人说道:“今天的宴请,既是为周彬(毛泽民的化名)饯行,也是为周彬与朱旦华办的订婚酒。” 朱旦华默认,两个人历经重重艰难,最终走到了一起。

后来毛泽民前往苏联治病,朱旦华便一直等待。1940年5月,毛泽民从苏联回来,两个人终于举行了婚礼。结婚之后,两个人在当地找到了一间普通的房子,过起了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朱旦华与毛泽民的感情很好,他们相敬如宾,是众多革命人眼中的金童玉女。第二年,朱旦华与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出生,一家人其乐融融。

那时候朱旦华和毛泽民都没有想到,一把利剑此刻悬停在他们的上空,蓄势待发。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为了自保,新疆当地的军阀投靠蒋介石。蒋介石下达命令,毛泽民等人被软禁。与此同时,作为毛泽民的家人,朱旦华和儿子也被关押进监狱。

彼时毛远新年龄尚小,面对黑暗、潮湿的监狱十分害怕。朱旦华安慰儿子:“你别闹,要乖乖听话,你爸爸回来了,我们一起回延安。”纵使境况艰难,朱旦华依旧十分坚强,期待着与毛泽民重逢的那一天。

朱旦华没有想到,在她看不到的地方,毛泽民受尽刑罚折磨,奄奄一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措施,救出了新疆地牢中的众多革命党人。此时朱旦华才知道,2年之前,毛泽民就已经被残忍杀害。朱旦华心灰意冷,她回到延安,带着毛泽民的愿望继续革命,却始终保持着独身的状态。

解放战争结束之后,朱旦华放下心中芥蒂,与方志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朱旦华与方志纯相敬如宾,他细心照顾毛新远,对毛泽民的家人也呵护有加。朱旦华与方志纯在平淡的生活中走过共同的时光,直到1993年方志纯离世。

解密遗嘱

晚年的朱旦华已经是党中央的高级干部,中央为她分配了一栋别墅,朱旦华只需要十万就可以买下。令人们意外的是,朱旦华毫不犹豫地拒绝:“我参加革命时,连自己的命都交给党和人民了,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还要什么财产。”

朱旦华之所以拒绝为子女留遗产,是因为在她看来,一旦自己留下遗产,将会贻害无穷。朱旦华曾经亲眼见证了众多优秀的革命党人在离世之后一众子女吵得不可开交,她不想给党和国家添麻烦,更不愿意影响家庭和谐。

2008年,朱旦华家中起火,因为在医院接受治疗,她侥幸逃过一劫。然而当人们前往朱旦华家中的时候却大吃一惊,除了儿子赠送的电视机以及一些简单的陈旧家具之外,朱旦华一无所有。

有人说,朱旦华高风亮节,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典范。

2010年,朱旦华经抢救无效于南昌离世,享年100岁。她逝世后,一封遗嘱却再次让人们泪流不止。

朱旦华说:“毛泽民烈士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方志纯同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们永远是我也是我的子女们学习的榜样。”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没有三个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只有纯洁的革命友情和一如既往的革命热情,在朱旦华的眼中,毛泽民和方志纯是家人,更是战友。他们是革命的丰碑,也是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

“我已九十多岁了,我想在现在住的房子继续住下去,我死后,房子交公。”就这样,朱丹华将自己的遗愿全部写进信中,寄给江西省政协,这封信又被转交给江西省委。

朱旦华拒绝组织上为自己修建新房子的要求,与此同时,她要求组织监督,绝不允许自己的后代利用她的名义,享受组织上提供的便利。朱旦华仅有的一点存款用于自己的后事,她不愿意给组织增加负担,自己解决了所有后顾之忧。

一个百岁老人,两袖清风,严于律己。朱旦华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她不住新房子,是为了让比她更困难的老同志住,她不把旧房子留给子女,是为了坚持党的组织原则和党风廉政建设规定。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朱旦华老人就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只有自觉敬畏党纪国法,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实际行动,抛开标语和口号,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九死一生,晚年平淡,一封遗嘱,见证了传奇老人朱旦华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