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璐饰演特工王郁。
《悬崖之上》,是演员秦海璐从艺20年来首次和张艺谋导演合作,也是她演员生涯中首次拍摄动作戏。在戏骨云集的群戏之中,秦海璐塑造出了一个出彩的特工形象王郁。
先活着才能谈任务
《悬崖之上》改编自全勇先的原创故事,讲述上世纪30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那一刻起,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革命夫妻张宪臣、王郁,年轻恋人楚良、小兰,四人落地即分离,与爱人忍痛分别,分开组成两队执行任务。
当年,秦海璐的同班同学章子怡有机会拍摄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同学们都觉得章子怡太幸运了,“我也想我什么时候能够跟张导拍戏就好了,结果二十年不负韶华,终于等来了《悬崖之上》。”
秦海璐喜欢王郁这个特工身上的“人性”,王郁不是那种超人特工,她就是一个普通人,在苏联接受了特工训练,和丈夫张宪臣一起回来执行任务,并且希望找到流浪在外无人照顾的两个孩子,“王郁虽然可以不顾个人生死去完成任务,但也有对儿女的牵挂,甚至渴望拥有家庭的温暖。她有家国情怀,也有对自己家庭的向往,这样的一个角色,我觉得很真实。”
尤为吸引秦海璐的是,这四个特工还未执行任务,就因为叛徒的出卖而陷入绝境,她和朱亚文扮演的楚良被特务抓住软禁在小洋楼里。在秦海璐看来,摆在他们几个特工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先活下来,“007、《碟中谍》的那种特工,他们是在完成任务,但我是在活命。他们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牺牲,而我是先要活下来才能去考虑任务的问题,直接从任务跳回了生存的根本。”
用“内功”演戏哭戏一条过
身为特工,又是被特务严密监视下的特工,他们的情感表达只能是不动声色隐忍克制。秦海璐笑说后来大家都是调动“脏器式”的表演,“都是面不改色,但是内心会有这种所谓的心头一紧、心下一松。”
除了不露声色的“内功”表演之外,秦海璐在片中有几场重头的哭戏,像在卫生间痛哭丈夫张宪臣牺牲和最后见到孩子的场景,秦海璐的哭戏都是一条过。
“我对于这种大的情感戏的调动,基本上从来都不设防,也不设计。就是在那个环境里边,真的去感受那一刻。我觉得,当你真的去感受的时候,观众在电影院是能够接受得到的。对于我这种比较笨的演员,真的就只能做体验派,我就是感受,唯一的技巧就是让我自己进入到那个规定情境,成为那个角色。”
影片中并没有过多笔墨描写张宪臣和王郁这对夫妻的感情,秦海璐认为他们的感情是沉在水底看不见的,但却非常浓烈。比如开头时四人兵分两路,两人只说活着的去找孩子,话不多,但是非常默契,“整部电影除了开始的分别,两人完全没有交流。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没有面对面,反而是背靠背,但是背靠背的那种感觉,那种力量是你可以依靠、可以仰仗的,是可以把后背留给对方的情感,这样的情感让人很羡慕。”
从艺20年第一次拍动作戏
刀马旦出身的秦海璐,小时候经历过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练功经历,所以,她做演员以来一直拒绝动作戏。《悬崖之上》是秦海璐入行20年来第一次拍打戏。
秦海璐透露,在接剧本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动作戏的,后来有一天去试妆,遇到了负责影片动作的郑导演,郑导演希望加一些打戏,秦海璐说:“我当时就心里一紧,但是又不好意思拒绝。后来我想,如果我把第一次动作片的经历奉献给张艺谋导演,是值得的。”
而除了打戏,导演还加入了飙车的戏,更是让秦海璐觉得刺激。
秦海璐的打戏拍完时,全场为她鼓掌,秦海璐很开心,“虽然我已经是一个从艺20年的老艺人,但是当你去开辟一个新的表演状态的时候,其实心里的恐惧和忐忑,要比新人更胜。”
演戏是体力活拍完瘦了5斤多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第一次执导谍战题材,率专业之师深入东北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实景拍摄,极寒天气下演员脸上被冻红的痕迹、口鼻呼出的白色哈气等无法用后期特效实现,张艺谋笑称“哈气最值钱”。
除了平时聊戏,张艺谋还给几位主演留作业,他们有个聊戏的微信群。而对于这些戏骨而言,聚在一起“高手过招”,谁也不想表现得最差,所以既过瘾又辛苦。秦海璐说对于他们这种演了多年戏的演员来说,“看回放的时候,我们都会跟前面和后边去接一下,看演得到底是不是顺畅。比如,我今天演第64场戏,但是第65场已经拍完了,我第65场是这么演的,那么第64场我要怎么演,都会过一遍脑子。其他演员说台词的状态,你需要做出的反应,给一个什么样的眼神,这些都要想。”
所以,秦海璐说演戏真的是体力活,非常熬心熬力。“在山西拍的那段时间,我瘦了五斤多吧。”
对秦海璐来说,《悬崖之上》是她从艺以来很重要的一部作品,因为这部电影让她一个入行20年的演员,仍然会感受并学习到一些新的创作方法。她更是从张艺谋身上看到了少年般的勇敢,“张艺谋导演虽然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但是他仍然像年轻人一样,敢做,敢想,敢去实现。”这种勇敢显然影响到了秦海璐,秦海璐说以前张艺谋问她,下次再找她拍打戏的时候,她是不是要考虑一下,现在,她可以告诉导演“不用考虑,我可以”。
据《北京青年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