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治疗中,有些误区很常见,比如:

我好几年都不测血糖了,反正就是高,我也没办法。

得了糖尿病,啥都不能吃,每天吃糠咽菜,活得真没意思。

今天,小棠总结了最常见的5种糖尿病治疗误区,集中起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帮助大家避开误区,正确控糖。

不测血糖,眼不见为净

有些糖尿病人抱着这样的「鸵鸟心态」,不进行血糖监测,甚至想着「只要我不知道血糖高就没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尿病病情进展隐蔽,常常给大家「没事」的错觉。但是不要忘了,不测血糖不代表血糖不高。不测血糖,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进展情况,治疗方案也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势必影响病情的控制。

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会带来许多糖尿病并发症,不进行血糖监测这样「讳疾忌医」的做法,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所以,坚持进行血糖监测,这是糖尿病规范治疗的第一步。

为省小钱,花大钱受罪

治疗糖尿病的确很花钱,血糖试纸、降糖药物、注射针头都是要花钱的;如果再遇上几次血糖不稳,需要住院,更是开销大增。

而许多得了糖尿病的朋友,都已退休或者即将退休,每月的工资、养老金应付日常生活就已经紧巴巴的了,再加上糖尿病治疗的负担,实在是有点儿喘不过气。

于是,有些朋友就开始大行「节约」,「简化」治疗:少测几次血糖,反复使用注射针头,自行停药等等。

但是,这样的做法,小钱是省下了,但可能导致大隐患:各种糖尿病并发症。而已经有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治疗费用比没有发生并发症者高出好几倍。

所以,大家在治疗糖尿病时,一定要听医生的,好好配合规范治疗,糖尿病治疗的这笔账千万要算清,千万别为省小钱,结果花大钱买罪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

有些朋友,一旦被诊断出糖尿病,就开始自暴自弃,觉得治好太困难了,就想着追求眼下的「舒服」,怠慢了治疗。

如果在糖尿病治疗中自暴自弃,那么本来可以控制的病情也会加重,一旦并发症上门,最后受苦的不单单有自己,还有自己的家人。

过于小心,自己吓自己

除了自暴自弃,有一些朋友走了另一个极端:把糖尿病看得太重,常常自己吓自己。

特别是一些新糖尿病人,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紧张得不得了,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举个例子,糖尿病人常常有这样的问题:

药师,我刚刚吃了 XX,有关系吗?会不会病情加重啊?

其实,糖尿病饮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苛,可以说,除了烟、酒,糖尿病人没啥是不能吃的,只是我们要注意食用量。一般而言,偶尔吃一点点,是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的。

如果真的十分担心吃东西导致血糖不稳,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很实用的判断方法:测血糖。

比如,想知道自己下午吃的苹果影响病情控制,可以测一下晚餐前的血糖,如果超过了执业药师制定的控制目标,下一次就不要吃,或者不要吃这么多了。

降糖药物的副作用也是大家常常担心的。

虽然降糖药物可能有一些副作用,但是这些可能的副作用和血糖控制不好的严重后果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执业药师在选药的时候,会全面地考虑病人的身体状况,只要是在正规药师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就不需要担心副作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糖波动,急于稳血糖

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我明明控制了饮食、也规律运动、按时用药了,为啥我血糖老是控制不好?

由于影响血糖的原因很多,除了大家熟知的饮食、运动和用药以外,情绪变化、睡眠情况、一些疾病和非降糖药物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糖的波动。

在这些情况下,是过一段时间,血糖就会稳定下来,用不着太过着急。

而且,在调药的过程中,由于药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期也可能出现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大家就需要规律监测血糖,耐心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