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处长送了一天外卖,前途火了。
博士送了半年外卖,论文火了。
处长只送了一天就看出了问题,得出了结论,带动了前程。博士送了五个半月长达160多天,才为写论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虽然论文引燃了舆论,获得了关注,想要进入公务员体系,走到处长的岗位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一天和160天的差距。就算他将来当了处长,想要再上层楼,说不定还得去送一天外卖。
02
过去文艺界的同志们喜欢说「下去」,所谓「下去」就是下到能深入群众的地方去,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或者基层组织中,把艺术的来源——生活,与自身的创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有血有肉,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但是目前为止,还很难说当代文学史上哪部有份量的作品是通过这条途径创作的。
引起读者的共鸣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想着读者的口味,对作者而言已经有了「讨巧」的嫌疑,在这种阴影中创作,难免受到掣肘,不能由着内心滂沛的想法自由发挥,结果往往喜忧参半。
本来要深入的,结果人是下去了,思想还停留在上面,这就形成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直接冲突,想要寻找歌颂经济基础的角度,往往受到经济基础的排斥。
03
体验送外卖,和送外卖本身,是截然不同的行为。这就和下去田间劳动的作家和农民是两种人一样。
处长和博士并不是为了「外卖」本身而工作,而是——用时髦的语言——做田野调查。是在以观者的身份做「社会工程」的记录和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体恤民情,首先得了解民情,天地广大而不语,只有无数奔跑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员有话要说。
但是你拿着一个麦克风找到他们进行街头采访,其结果对方三缄其口。这不仅是身份上的不认同,还有(听说啊)就是所有外卖公司都有详尽的规定,那就是不要接受采访,如果有人采访,以上面的经理以及经理上面的总经理的话为准。
在咱们这个圆润和谐的社会中,所有人都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话可能被三个以上的人听到,必然三思而后说,或者干脆不说。
心里的话跟谁说呢,当然是朋友兄弟伙计战友,沐风栉雨风雨同舟一起东跑西跑,等待的间隙聊聊家常,侃侃大山,发发牢骚,相互鼓励和安慰,乃人之常情。
04
过去人们说「的哥」是新时代的骆驼祥子,自从外卖行业大兴之后,都不知怎么形容这个新生的行业大军了。
骆驼祥子是靠脚底板生活的,在万恶的旧社会,无论如何流血流汗,最终还是一无所有。这与如今的外卖员不完全相同,也可以对照。外卖员只是外聘「骑手」,没有五险一金,跑一单挣一单,一天能挣多少钱,全看自己跑的快不快,次数多不多。
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无数人靠吃外卖活着,外卖眼瞅着越来越贵了,但是习惯养成以后,已经离不开了。人类好吃懒做的本性在中国外卖行业的兴盛中得到了完满的体现。
在其它行业岑寂萧条到处裁员之际,由于种种原因,据说近几年中国城市中的失业人员大部分转战外卖行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泱泱大国人口多,吃饭的嘴无数张,外卖人员一直存在缺口。
一部分人在家里吃饭,有一部分人给他们送饭。两者都是人民群众。前者大概就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要带动后者「共同致富」。
05
共同致富也不能离开上边的指挥自己搞。必须接受社会各界的关怀和科学引领而发展。博士和处长就是带着这种崇高的任务「下去」,体验外卖员的生活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天能体验出个啥呢?不能说没有。处长哪受过这个气啊,跑了一天给气得够呛,无非认为以后大伙儿要多体谅外卖小哥的不易,迟一分钟早一分钟的,都宽容些。这种隔靴搔痒式的体验,大张旗鼓地舆论宣传,无非是给自身的仕途找一些彩头。「政策不是坐在办公室空想,千万不要一刀切。」这个结论只是一个高中生都懂的常识而已。
高等学府的博士进行田野调查,整整五个半月的体验,算是结结实实当了小半年骑手,其观察、记录、分析,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作为研究的角度,平视是最有效的。对于他的工作,当然要给与充分肯定。其结论是「数字控制」下的劳动效率。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由想到了剩余价值四个字。
处长也罢,博士也罢,如果他们的工作和研究目的是改善外卖员的工作,或许能起到一些社会舆论的关注,但是对这个体系自身发展起来的运作方式,要撼动是很难的,否则很可能会毁掉这个行业。
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说漂亮话的人,说完以后回头想,一切都还是那些辛苦实干的人在撑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