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这是描写女子在刺绣的场景。而刺绣作为中国拥有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手艺之一,更是被分为了"苏绣"、"湘绣"等好几大门类,学习刺绣的也大多都是女子。可出生在杭州的一位男子,他的刺绣手艺并不比任何一位女子差,甚至已经超过了众多女子,他就是会"男工绣"的赵亦军

赵亦军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摄像师高举的镜头里有这样一幅场景,已经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带着眼镜,一丝不苟地穿针引线,然后在面前的织布机上,干净利落的绣着自己的作品,若非他拿针的手会偶尔哆嗦一下,大概候在一边的记者,都忘记了这位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

记者从老人展现出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高超绣功,回过神来,轻声询问道:"赵老先生,您从事刺绣工作已经多久了?"赵亦军笑了笑,"有几十年了吧。""那您一直都在从事着这份工作吗?就没有觉得枯燥无聊过?"记者有些好奇的问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这怎么会觉得无聊呢?刺绣的学问可大着呢,你看我现在绣的用的就是被你们戏称的"男工绣",它其实是"杭绣",但是除了它中国刺绣还被分为了很多门类。"记者闻言,点了点头"没错,我记得有苏绣湘绣、蜀绣等等好几种吧,而且刺绣也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

"没错,光是杭绣就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你知道吗?中国刺绣史上的第一把弯头绣花剪刀就出自杭州。"赵亦军继续道,"而且杭州向来丝绸业比较兴盛,所以才会促进了刺绣工艺的发展,并且宋高宗迁都杭州后,对此也是乐见其成。"

宋朝时期的刺绣作品,已经不仅限于使用到日常品上,还被应用到了画作上,当时的杭州可谓是画师绣工云集在此,十分繁华。而杭绣也要求绣工在绣之前,需要先想好构图,并且最好简单明了,而纹样的取舍和留白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那么,赵老先生,你一位男子为什么会选择学习刺绣啊?这一般是女子选得比较多吧。"记者有些好奇的询问道。赵亦军依旧是笑了笑,"这倒是因为我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赵亦军在1946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条件还不错的家庭中,小时候的他比较内向,一天到晚比起出去和朋友玩耍,他更喜欢看书。

但是等他长大了一点后,接触到了美术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开始学习美术,每天练习到很晚,周末也会主动出去写生。

等到1960年的时候,赵亦军报考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不过当时学校开设的专业都是以雕刻为主,比如木雕、石雕等任君挑选。

再加上当时政府正在扶持杭州的刺绣事业,于是学校便首次开设了刺绣专业,虽然没有自己特别喜爱的绘画专业,但是赵亦军已经将对绘画的喜爱转化为了对艺术的热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因此赵亦军犹豫了一下后,便报考了木雕和刺绣,也正是因为这一选择注定了他今后的命运。其实一开始选择"刺绣"是因为他心中也清楚,刺绣这门技艺的影响力,已经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减弱了许多,所以他便想支持一下,殊不知,这样的决定,让他成为了"男工绣"最后的顶梁柱。

赵亦军从此爱上了刺绣,并为之努力

学校为了能培养出优秀的"杭绣"人才,将所有报考了"刺绣"的学生,都安排到了一个班级里集中上课,全班30多名学生,包括赵亦军在内的男生只有6个。

而负责教导他们的是著名的"杭绣"大师,张金发。张金发对于有这么多学生愿意学习刺绣,感到由衷的高兴。

因此,张金发对这些学生们十分富有耐心,手把手地教导他们。毕竟杭绣比普通的刺绣要求得更繁琐,而且它更讲究针法,什么平绣、乱针绣、叠绣、穿珠绣等等多的数不胜数,30多名学生练下来,几乎指头上全是针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杭绣"是以金、银、彩丝为主,风格和图案更是多变,可以清新如兰花,也可以典雅如女子。而完成一幅杭绣作品,更是要经过设计图稿、配线、描稿、盘金银、绣出成品等一系列过程,其中缺一不可,耗时非常长,但是这样绮丽多彩的刺绣,却深深吸引了赵亦军

赵亦军开始对"杭绣"上心,木雕的功课虽然没有丢下,但是私下练习的次数却没有"杭绣"的次数多。

而他更是会在刺绣课结束后,单独留下来加练,张金发看到他如此努力,心中很是欣慰,更是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都教给了他,他很快就进步神速。

过了两年,赵亦军和同学们陆续从学校毕业,然而始终坚持着"杭绣"的只有赵亦军。虽然一开始赵亦军选择学习刺绣,并不是想把它当做自己的目标去完成,只是"附带品"。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是彻底爱上了"杭绣",并为它付出了大半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赵亦军受到老师张金发的影响,对刺绣也有着接近信仰一般的情感。这也是他为什么愿意十几年以来,都坚持着慢绣、精绣,一直绣的原因。他很少绣那种常见的图案,大部分都是自己设计构图,这样一来,从他画下构图到多次修改,最终定图上画布时,少说一个多月,多则花费几年的时光。

再加上,"杭绣"用的针要更细一点,需要去厂里定制。而它需要用到的线,则更考究——平常的线一般劈到4股,6股,8股是最常见的,但是赵亦军设计的图案大多更精密,那么需要的线也就更细,所以有时候他甚至把一股线劈成了64股。

赵亦军51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做完手术的他只能躺在病床上静养,足足休养了一年多。而赵亦军是闲不住的人,他在病床上看起了书,机缘巧合下翻到了佛学典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与"佛"结下了深刻的缘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绣品

赵亦军为了不让"杭绣"失传,开了工作室

从那以后,不管是在病床上,还是病好之后在家中,赵亦军每天都在绣与"佛"相关的绣作,有的作品只用半年就完成了,用的却了7到8年,而《观经图》这幅作品则绣了17年,曾有人出价千万购买都被谢绝了。

这些绣作有大有小,但却皆充满了"禅意"。可见,赵亦军是属于一旦爱上某物,便会钻研彻底的那种性格

然而,随着年纪的逐渐增长,赵亦军却犯起愁来——现在的年轻人对"刺绣"大多都提不起兴趣来,而他的女儿更是无心于"刺绣"的传承,去学了设计。已经年过半百的赵亦军,始终没有找到"男工绣"的继承人,眼看着中国传统手艺即将面临失传,有关部门站了出来。

赵亦军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开设了工作室,他成为了唯一公认的"男工绣"传人。落在他肩上的担子也就更重了,为了宣传"杭绣"他加大了寻找继承人的力度——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了工艺品展览会;办了义讲活动;安排了电视广告,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亦军

在这个网络、游戏迅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手艺的传承越来越不是很在意,愿意去主动、认真学习,并愿意担起宣扬中国传统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

而面对这一情况,世人竟然觉得不奇怪,这着实有点可悲。但所幸的是,有一批老人一直都在坚持的,他们还在等会有下一代的人出现,来接过他们手中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