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村落】道县午田村:那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

陈瑜

我不知道午田村是属新车镇,清塘镇,还是营江街道,时代在变,这里的管辖也一直在变,一直到今天的管辖权是营江街道。

为何叫“午田”?进村我就觉得迷惑,村里老会计告诉我:午田古时树林众多且茂密,直到正午田里才能见到太阳,有称“午田”。还有一种说法,午田的族谱记载,从安徽朱家岗过来的刺史季方公路过此处适逢中午,口干,便捧了一口泉水喝,一喝下肚就觉甘甜可口,发现此地宜居,告官返乡后,就举家迁徙于此,取名“午甜”,后逐渐地演变叫午田。

丽影风雨桥

进村的第一视觉就是临风展翅的风雨桥。清澈见底的洑水河缓行在光溜的卵石上和着叮咚声,清脆悦耳,石砌双拱风雨桥横立河面,在视野宽阔的田畴中,远山魅影映衬,蓝天白云相依,一幅宁静祥和的风景画。若说是美景,定是诗情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近古桥,入桥北端口两旁各立一碑,乾隆十七年(1752)和光绪年间的维修石碑,中为青石台阶,桥亭为杉木抬梁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上盖小青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梁架六排,有金柱、檐柱各十二根。各柱之间用横梁、穿枋连在一起成一个整体,以加固梁架的稳定性。两边檐柱穿斗木板为桥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端入亭右侧摆放一双缸青石池,刻有“光绪丁未三十三年置”的字样,供行人饮水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桥面铺青石板,桥长20.6米,,宽5.3,米,高6米。南北端为马头墙。桥的南端连着潇贺古道,村老会计说是“永明古道”,古时道县到江永甚至去广西的官道必经之路。青石板古道依旧,保存完好,不远处还有一古时小石桥。北端连着午田古街,村称“桥头铺”,很多商旅停留,街面店铺林立,分别为刘、周、陈、王、何、海、李等,午田村从此多了其他姓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记载,于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始建石拱大桥(仅为露天桥),停息不便。时至五百零三年后,于清乾隆壬戌年(公元1742年),前辈朱明远组织桥上建亭。它的落成为午田添光彩,又是午田永有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府痒生员履三氏朱 《谟登桥怀古》一首:“视观今之人,往往称豪富,由来到如今,豪富应无数。屈指算将来,父老失传度,我欲得其真,曲籍无载处,不为产业亡,于非物来赌,德心合人心,志乘晦而著,我今登此桥,不觅感慨慕,如今有几人,惟我不能赋。”

光绪三年(1877)《道州志》记载::“州西南二十五里午田村前为永明官路,宋淳佑间居民朱明远建,上覆以屋,清雍正间州乡进士唐雍记。”

据专家实地调查考证,并结合《湖南省交通志》及清光绪《道州志》等文献记载,确认这是湖南省目前发现的建造年代最早的石砌双拱风雨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道县时曾在桥上歇息,当地百姓亦称其为“红军桥”。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岁月变迁,风雨桥依然挺立,古道上的青石板似乎还能看见行色匆匆、挥汗如雨的身影,风雨桥的坐凳上仿佛还能体会或躺或坐的余温,如今的风雨桥也许不再有当初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怀念,一种印记,一种美的象征。

锦绣十甲楼

进入午田村,你一定是不一样的惊奇,论风水,背靠秀美葱茏、古木丛林的娥眉岭,雄伟壮观。山顶有盆地,有水池,四季长蓄,很是神奇。盆中有水井,甘甜清澈,盆地叫神仙里,传说追妖精的神仙的脚印踩出的脚印,娥眉岭四周,遍布七个小岭围绕,谓之七星伴月。村前有小河,泉出地下,永不干涸,滋养着历朝历代的午田人,使午田能成为道县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午田的古话说:“三乡四邻饿短肠,唯有午田谷满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脚下就是午田村,环山而建,点缀十个门楼,谓之十甲,门楼建筑风格都相似,硬山顶木结构,两旁马头墙挺立高耸,设廊亭,供人休憩,斗拱穿梁,精美雕刻,大多雕饰吉祥“猪”图案,六根立柱支撑,中有大门槛、门墩石,雕龙刻凤,寓意深远,浮雕凸雕,各具形态。从大门而入,青石板巷道绵延,连接各家各户,独立成栋,两层砖木结构,整齐划一,毫无偏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户内置前厅照墙,天井、正堂和偏房,既有家族的统一,又有各户的私居空间,村里各门楼之间都有潺潺流水,错综分布各家各户,出门可以洗菜、浆洗,闻水声,如鸣佩环,听蛙声,清脆悦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正中处,是朱姓公厅,左右两侧各设阁楼,前为门楼,两边八字形花墙,前有照墙,外有半月池塘,今为二甲承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朱氏族谱记载,后唐清泰乙未年(公元937年)十月二十一日,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县,生一麟儿,聪明伶俐,智慧过人,就学山东莒州,其间诚实受教,累为楷模。登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4年)进士,官级刺史,累官湖广。于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华诞七十八岁,退休为田,遂家人,迁至营道午田,奠定为创业发源地。即是午田自安徽婺源始迁之先祖朱公侍(号让亭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公侍立宅后同序,杨合居。廖居左,下有廖家井,杨居右,下有杨家井,我姓居中建有古楼,成品字形,我姓为上品。三姓相望,和睦共处,共创辉煌。公侍以高度文明扶助廖、杨。时值封建社会,廖、杨存有多年争端,累经公侍调和,成为三姓共村,更改为午田村,日复一日,灾害累累,廖、杨渐衰,我姓渐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族谱还记载,一甲始祖朱宗达,二甲始祖朱爚,三甲始祖朱守荣,四甲始祖朱焯,五甲始祖朱孔高,六甲始祖朱福冕后裔迁江永县允山上桂村,七甲始祖朱仲卿迁江永县桃川富美村,八甲始祖朱祖珍,九甲始祖朱福荫于明洪武熙年间(公元1418年)迁蒋家洞,十甲始祖朱光、朱善齐第六代后裔朱辰保于公元1347年由三甲迁江永县允山上桂村。朱侍后裔朱初一朱初二于明正统(公元1436年)分别迁居广西贺州担石村和英石村 。朱侍后裔第二十一代朱真由三甲于明公元1446年迁江永县上江圩兴福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侍后裔朱好古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由四甲迁居江永县桃川朱塘铺村 。朱侍后裔朱道方于明(公元年)由二甲迁居江永县回龙圩朱家观村。朱侍后裔朱尚超于明(公元年)迁居江永县上江圩朱家湾村。朱侍后裔朱署于明(公元年)迁居江永县上江圩锦江口自然村。朱侍第七代后裔朱仲卿于北宋迁江永县桃川富美村。

朱氏家族一直秉承“报国家,睦相邻,尊长上,敦孝行,笃族群,和夫妻,重幼教,尚勤俭,济贫困,慎丧祭,正嫁娶,崇师友”的家规,延续着世世代代后辈人的优良品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漫步午田村,不一样的轻松感如履圣境,可以“无丝竹之乱耳,更无案牍之劳形”,亲友善在山谷中弥漫,笑容在这里绽放,犹如“猪”态之憨和,笃定之情趣,随着这绵延不绝的溪水在流淌,在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