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弘一法师)
★代表人物:李叔同
★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他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其中以往泉州的时间为最长,而在永春普济寺一住就是573天。1942年在泉州开元寺圆寂。
●朱光潜: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我所最景仰的一位高士,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林语堂:他的演讲稿与记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名人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林语堂如此评价他: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周总理:周总理生前曾嘱咐著名剧作家曹禺说:“你们将来如要编写《中国话剧史》不要忘记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他是传播西洋绘画、音乐、戏剧到中国来的先驱。”
■一轮明月
一个离去已半个多世纪的僧人,还不时被人记挂着,不仅仅是其传奇人生:从进出名场、潇洒无羁的风流才子突变成芒鞋布衲的空门和尚,更因其多方面的杰出才华,在中国的近现代艺术史、宗教史上写下重要一页。这个人就是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1980年,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为弘一法师李叔同百年诞辰写了献词。这短短的几句话充分概括了法师的一生:一轮皎皎明月悬挂夜空,多少人仰望他的感觉和仰望太阳不一样。太阳温暖,给予生命强光的滋养;月亮清冷而盈满,弥补了我们的精神缺憾。赵朴初先生把弘一法师喻为“一轮明月”,法师所散发出的精神力量使人们得到映照的同时更能印照自己。
为弘一大师摄制一部传记电影是赵朴初的遗愿,《一轮明月》的片名也是他生前所题。泉州是弘一大师生前修行治律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1942年10月吉祥西归之处。泉州开元寺、清源山、承天寺、净峰寺等地都留下他许多珍贵遗迹和生动故事。
,那部赵朴初盼望良久,反映弘一法师传奇人生的电影故事片《一轮明月》终于在泉州市广电中心演播厅首映了。时任泉州市委巡视员骆灿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长青和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江平、导演路奇、主演濮存昕等出席了首映式。首映会的观众们有幸先睹了这部描述弘一大师旷世才华、传奇人生的电影巨作。首映式上,主演弘一大师的濮存昕与台上合唱团演员们一起,深情地唱起了弘一法师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005年5月21日
濮存昕说,自己是第三次来泉州了,唱起大师的歌,感觉很不一般。回想起在泉州拍摄的日子,更是感动。有一次在开元寺拍摄一个近2000人参加的大场面,其中大部分是泉州本地的演职人员,大家一起头顶烈日,毫无怨言,让人十分感动。
《一轮明月》以李叔同的出家生涯为轨迹,以他一生忧国忧民、救国爱国这条主线贯穿全片。充分展现了李叔同爱国、爱教、爱民、“念佛不忘救国”、“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圆满人格和教化心灵的精神风范。其中很多镜头是在李叔同呆了长达14年之久的泉州拍摄的。影片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向中国电影100周年诞辰献礼的重点影片,同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题活动的放映影片之一,在全国各地火热上映。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谁能像李叔同那样学贯古今、艺汇中西。
李叔同,名息,学名文涛,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9月20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一官宦富商之家。1918年8月19日遁入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杰出的艺术大师。对戏剧、音乐、书画、诗词、篆刻等无所不精,博学多才,名噪一时。39岁忽有所悟而出家,之后的24年中,他精研戒律,著作等身。
“津沽风流在叔同”。他的得意门生丰子恺如此形容他。作为中国近代文艺的先驱者,他精通四国文字,极富文艺才能,举凡诗词、篆刻、金石、书法、音乐、美术、戏剧等等,无不独领当时风气之先,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治金石、演剧,他对于艺术,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种都很出色。许多专注一门学问的艺术家大都不及他。可以说中西文艺的园地基本上都被他走遍了。“他所育桃李丰硕,如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潘天寿等名家皆其高足。
但就是这样一位”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的艺术大师,在当年突然的出家之举,震惊了整个知识界,也给后世留下了无数难以解释的谜。
他是一个传奇,扑朔迷离、深邃莫测。 “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还是林语堂的声音。他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中国第一”,拥有太多的惊叹号!
他是中国最早出国学习西洋绘画、音乐和话剧,同时把这些艺术引入国内的先驱。音乐家许常惠在《近代中国音乐史话》中指出,李叔同的音乐成就乃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创举”。他倡导乐歌,他所创作的《送别》、《忆儿时》等曲,海峡两岸家喻户晓,传唱至今,堪称经典。
他是中国话剧史上演茶花女的第一人,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与同窗学友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为祖国灾区募集赈资,首演《茶花女》,他剃去胡须,细裹腰身,扮演茶花女,为中国话剧发出了第一声曼丽的鹤鸣,并获得巨大成功,日人惊为创举,赞誉不绝。
他还是第一个把西洋画引进中国,第一个在中国画裸体画,第一个在中国用五线谱进行音乐教学的人,他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是近代广告艺术的第一人!或许,他的遁入空门,依然是文人墨客不羁后的又一个“第一”。出家后的他,终其后半生精研佛学,持戒律己,将失传700余年、佛教中戒律最严的南山律宗拾起,被崇奉为律宗第十一世祖,与虚云、太虚、印光大师,并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电影《一轮明月》的前半部充分展现了李叔同为中国近代文化所作的贡献,用不少篇幅刻画他演戏赈灾、致力教育和培养人才;后半部除着力描写弘一法师闭关静修和弘扬佛法外,也充分表现了他关注民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一面。弘一法师的崇高品格藉此得到升华,仿佛一轮明月将皎洁的光辉普洒人间。
影片开头出现的画面其实已把法师的一生完全释义:一座幽深的深宅大院, 宅子门前,一个小男孩,正在认真的玩着陀螺,陀螺在无声无息地转动着,如人的一生。只听见母亲大喊:“三郎,三郎,回家吃饭……”李叔同放下手中的鞭子,直奔家中,娇气地投入母亲怀中。凝重肃穆的画外音响起: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这句话浸透着深刻佛理的话,也在蕴示、开启着观众,听之,豁然开朗,如同一扇神秘的生命之门被打开了,但接踵而来的却是惊惶无措!法师在人间共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从浪迹红尘到皈依佛门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体会的巨大的生命跨越和超常的生活落差,这样一个民国奇才,究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程?其生命征途背后又有着如何的苍凉故事和深沉心情?
■唯心净土
“记否天津桥上杜鹃啼?”李叔同的悲哀和才情是与生俱来的。
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的一个进士盐商家庭。少年时已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十二岁便写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的诗句。青年时期享得“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盛名。日后受社会思潮影响,鼓吹过共和,办过《苏报》主笔过《太平洋报》,研习过经济、美术、音乐、话剧、英语、日语并将这些广为传播成为教育大家。李叔同博学多识,他在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也是我国现代美术、音乐、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多方面的天赋和造诣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李叔同的母亲是五姨太,李叔同本人则是父亲的晚来子——他出生时,父亲已72岁。父亲不久后病重,接着病故。此间家里曾延请僧人到家诵经,4岁的李叔同亲见僧人举止,并细听敲木鱼、诵经之声。这是他最早与佛教的接触和缘分。
他曾往随北方名士严范孙、赵幼楼、唐敬严、王仁安游,因之诗、文、书、画、篆刻等造诣均深。时在清末,国政腐败,他亦主张变法图强,挽救中国。戊戌政变失败后,有人指其为康梁同党,于是天津不能留,便奉母南迁上海,与上海名士许幻园、袁希濂结为朋友。
1901年他来到上海,在南洋公学读书,成为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学生。在读书期间,李叔同仍然从事各种艺术活动。他文才超群,在“泸学堂”的征文比赛中曾三次获首奖,深得人们的称赞。
1905年至1910年间,他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绘画的进步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我国最早学习西洋音乐的人。他除了学习作曲理论之外,还主攻钢琴。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曲方面造诣甚深。曾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且在国内发行。他创办刊物的目的就是用音乐唤起民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音乐小杂志》中,还刊登了他创作的三首歌曲《我的国》《春郊赛跑》和《隋堤柳》。
1910年3月,李叔同回到祖国,先后任教于天津上海,同时在《太平洋报》任音乐编辑。
1913年任浙江第一师范音乐美术教员,并兼任南京高等师范的音乐美术教学工作。其间加入过南社,为有盛名的艺术家。从事艺文活动的同时,李叔同还“认认真真”地过了一段公子哥儿的生活,流连于风月场中,与歌女艺伎过从甚密。对于此段经历,有人分析,当时国事萎靡,李叔同本人无所事事,再兼其经济宽裕,结交的多是当时的风流名士,所以,寄情声色就在所难免了。李叔同办事向来非常认真,他一旦要做“翩翩公子”,便一定要做得彻底。
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去世。安葬母亲后,李叔同决定东渡日本留学。此时,李叔同心境已大变,临行前写诗: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凇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辜负。”
到达日本,李叔同看到明治维新的文化,对西洋文明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又“认认真真”地做起留学生,其打扮装束也入乡随俗,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看不出他是一个中国留学生。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他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在《茶花女》演出中自扮茶花女,其演技受到日本戏剧界的盛赞,松居松翁在文中称赞:“中国的俳优,使我佩服的便是李叔同君。……尤其是李君的优美婉丽,绝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李叔同又在《黑奴吁天录》中扮演主角,同样引起轰动。他还编辑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
然而,在艺术成果辉煌、如日中天之时,大师却毅然摒弃了世俗,怀著“肩荷南山(律宗)家业,作将尽绵力,誓舍此身而启道之”的宏愿。于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九日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他的举动,在俗人眼光中,莫不感到震惊、叹息!而其实,在大师宽厚、博雅的艺术胸怀中,早已觉悟了人生的悲悯,契合了佛陀慈悲的本怀,他的出家是与生俱来的注定。遁入空门之后,他真正的醒身律己,严格律法,甚至尝试断食,并写下了断食日记记录其在断食期间的身体、精神的变化情况,潜心修为,勤研经律并努力传播四方,观其前后,宛若隔世。从此,俗界少了个叫李叔同的人,佛界多了一个叫弘一法师的僧人。
弘一法师在进入佛教十年后的1928年,他从杭州起程准备去泰国弘法,路经泉州,被泉州的宗教氛围所感动,决定留在这里继续完成他所追求的佛的事业。在他的心中,一座古城的辉煌璀璨于他已不重要;悠久文明的衰落与否,景观如何于都他已不重要了,因为他仅是听从心音,沿着千年古刹开元寺唐朝高僧敲响的钟声找到了泉州。
谁都没想到,李叔同来到泉州,这一住,就是地老天荒的永恒!泉州晋江的草庵,是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址。这块摩尼佛石像,相传经常发出祥光。史称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弘一大师刚到时,对这里的历史与文化有感而发,遂写下了: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一副对联是他刚到泉州时在草庵居住期间所写的,恰好反映出弘一法师积极入世的态度。
泉州净峰寺山色秀丽,可以说是佛界的一块风水宝地,弘一法师在这里住了半年之久。当他要离开净峰寺时,望着满院的菊花,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
我到未种植,我行花未开。
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
对弘一大师的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美学家朱光潜曾作过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泉州承天寺方丈是现今几个还健在见过弘一法师的人。18岁那年,当他第一次见到大师时,他的一生就在无形中和大师相连在一起,进而也决定了他一生的走向。 正是弘一法师人格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所致,使他后来成为承天寺颇有声望的大主持。
一九三二年十月大师三下闽南抵达厦门,最终定居泉州。这在给本妙法师作的《般若经论解序》中说:“余以宿缘,三游闽南,始于戊辰,次己巳,逮及壬申十月,是为最后。”
泉州古朴的民风更深为大师所赞叹。他在闽南的法缘非常殊胜,在一九三八年给圆净居士的信中说:“今年在各地(泉、漳、厦、惠)讲经,法缘殊胜,昔所未有。”大师在闽南弘法不拘场所,随缘而定。内容宏扩,日期紧凑,效果极佳而富于特色。所讲之处,闻著无不欢欣鼓舞。
一九三八年在泉州讲《行愿品》时,“听众甚多,党部青年乃至基督教皆甚叹赞。同年四月,在写信给丰子恺居士的信上说:“乃今岁正月至泉州后,法缘殊胜,昔所未有,几如江流奔腾,不可歇止。”
大师的佛学著述大多在闽南完成。一九三三年八月于泉州点校《南山钞记》完稿,此项工作,“详阅圈点,并抄写科文,改正之讹误,迄今三年,始获首尾完竣。”同年十一月于泉州开元寺作《南山道宣律祖弘传佛教年谱》。一九三五年春,于泉州承天寺完成了《藕益大师年谱》,一九三六年八月,闭关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别院,校录《东瀛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通释》完稿。一九三九年四月一九四0年十月,大师于永春普济寺校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上、中、下三卷。
他在惠安净峰寺写给广洽法师的一封信中说:“每日标点研习《南山律》约六七个小时”。 可见大师论述工作的紧张。大师编撰校注的大批律学著作中,《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和《南山律在家备览备略》最为重要。此外大师尚有序、跋、题记、法事行述等累累著述。
大师在闽南十四年中,极力推动促进闽南的僧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佛教人才。一九三二年、一九三四年,大师两次受常惺院长之请,帮助整顿闽南佛学院学风,并现身说法,教导青年学僧要“习劳、惜福、持戒、自尊”。后终因学僧纪律松弛,不受约束,而无从入手。因此,大师取《易经》“蒙以养正”之义,创造佛教养正院于南普陀寺。
大师曾于一九三一年发愿以弘律为己任,故十分地重视并乐于启导僧人自发组成学律组织。一九三三年大师应泉州开元寺住持转物和尚之请,集合学僧十余人,于开元寺创建南山律学苑。“学员除了听律以外,并各自阅读圈点南山三大部,以作深入之研究”。
他出家后,唯独没有放弃的是书法。在泉州,大师之书法亦随时日而精进,一改早年形较方扁,稍后略变修长的作风。形成了一种淡无烟火气的独特风格。他是把书法用来作为绍隆佛法与众生广结法缘媒介。并且把以字结缘看作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演讲再忙,也要抽空写字以广结法缘。
他在不遗余力地振兴南山律宗同时,广结善缘,足迹遍布闽南。弘一法师在南安小雪峰度岁后,曾到厦门南普陀寺,寓居闽南佛学院共三个月。大师在此结识了性愿、芝峰、大醒、寄生诸法师。并坦然地建议佛陀学院“把英文和算术删掉,佛教却不可减少,而且还得增加。就把腾出来的时间教佛学”。院方借此建设调整课程,学僧成绩果然明显提高。
厦门的南普陀、太平岩、妙释寺、万寿岩、日光岩、万石岩;南安的雪峰寺、慧泉寺、双灵寺、树德寺、建应寺、灵应寺;泉州的承天寺、资寿寺、开元寺、崇福寺、光明寺、百源寺;晋江的福林寺、草庵;惠安的灵瑞山寺、瑞集岩、净峰寺、晴霞寺、科山寺;漳州的南山寺、七宝寺、瑞竹寺;同安的梵天寺;永春的桃源殿、普济寺等以及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泉州梅石书院(即昭昧国学专修学校)、惠安普连堂、如是堂、泉州清尘堂、漳州尊元经楼等,都留下他的足迹。
弘一法师成为一个象征,一个来自清净世界的象征,他仿佛有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净化人的作用。唯心净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