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从我家到公交站点走13000步,现在只需要走2600步。”家住黄河北济阳孙耿办事处视力残疾的张善学,说起进城之路,感慨变化之大。他更感恩一群好心人,让进城路变得宽敞明亮,“不管是哪个公交司机看到我,都会喊‘老张上车了’,还下来扶着我。”

先天的视力残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出生的张善学,是济阳区孙耿办事处于家村人。视力残疾双眼失明的他,耳聪口快,待人和善,脸上时常挂着笑容。11日,在黄河北一公司二队大桥车场,记者见到了带着大鼓书的他。当时他在站房里,摆开大鼓,有节奏的敲打着,自信地表演着,而周围围满了等候出车的司机师傅们,表演到高潮处,大家拍掌叫好,“我太感谢他们了,无以为报,就给大家解解闷。”他说现在大鼓书就是爱好,每次给司机师傅们表演自己都很高兴,也充满成就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自己的眼,张善学淡然地说,“一出生就有先天性缺陷。”当他十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带着他到处求医问药,可是最终只能接受那个当时就只有一两米视力的他。“上学的时候,站在黑板前才能看清,老师就把教学内容写在我的小凳子上,严玉珍(音)老师可好了,照顾我跟照顾自己的孩子似的。”这位严老师让他现在回忆起来都是温暖。

走上大鼓书之路

因为视力的原因,14岁的他最终选择了辍学,并在1977年家人帮着找到了一位唱大鼓书的艺人,开始了大鼓书之路。脑子好用的张善学,在老师表演的时候就仔细听,白天就用全力背,跟着老师十几天后就能自己上场了。“一开始并没有拜师,老师考察了我两年,1979年才正式拜了师。”从1977年开始,他跟着自己的师傅一起演出,一个村一个村的跑,“当时能背过40多个段子,一个段子就有一百多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他推着自行车,车上帮着师徒二人的铺盖和表演的道具,师傅在后边推着自行车,不停地奔波在大鼓书表演的路上,这样一唱就唱了5年多。再后来,张善学自己单飞,他去过禹城、去过临邑、新泰等地表演。后来,渐渐的大鼓书等民间艺术的市场不是很景气,他又面临着转型。

听坏20多个收音机

1986年,张善学的父亲做了大手术,用他的话说,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当时躺在手术床上的父亲问他,“以后你怎么办,怎么生活?”最终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和弟弟开始了走街串巷卖酱油之路。“从1986年一直卖到2000年,头几年有时一天就赚十几块,跟上好几个劳力赚的钱。”2000年卖酱油又赚不到钱了,咋办呢?他就刨树墩子卖柴火。后来,他赶上了政府的好政策,“现在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救助,够自己用的了,很好,很好,政府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视力残疾,家人虽然也张罗过他的婚事,“条件好的人家不愿意嫁给我,条件太差的我也不太愿意。”就这样,到如今他依然是孑然一身。在孤独的日子中,收音机是他的最爱,“1976年开始就听收音机,听评书、听新闻还有法律知识,有时一听就是十几个小时,家里旧电池一堆一堆的。”张善学说,“听坏了的收音机20个只多不少。”

想散心开始进城路

生活的车轮永远向前,不管你遇上什么事情,永远继续前行。在2011年张善学迎来了悲伤的一年,这一年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弟弟和母亲相继离世。

他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更大的枯寂,“我就自己在家里哭,也到弟弟的房子里哭。”那一阵他心灰意冷,但是天生乐观的他后来慢慢自己劝自己,“再那样下去就会憋出病了,整天劝别人,咋就劝不了自己呢?”他告诉自己,要走出去,因此他开启了进城之路。

“从家里到公家站点,来回五个小时,但我也要走出去。”张善学说,每一步他都数着,那时从家里到89路支线靳家公交站点是13000多步,一趟的路程是4公里多。他还清晰的记着第一次去坐公交的经历,“到了公交站点,等的车过去两三辆了也不知道,后来就问身边的乘客,人家告诉我车都过去两三趟了,渐渐的大家就知道了,开始提醒他。”

“老张”上车了

渐渐地,89路支线的司机们知道了老张,也开始有意识的提醒老张。“老张上车了!”喊出这一声的是89路司机王德利,有了这声熟悉的提示,张善学就要迈步上车,这时一双胳膊扶住了他,小心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盖国兴,他提醒我的方式是按喇叭。”张善学说,开始自己上公交看到车就上,有时直接撞到车门上,后来有了大家的帮助,上车就非常的方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张善学一只眼睛的微弱视力也消失了,他彻底成了盲人。“公交司机师傅们待我太好了,我的衣服扣子开了,就帮我扣上,鞋带开了就帮系鞋带,找不到洗手间就领着我。”

到了下雨天,不方便回家了,司机师傅直接开车就送回家了,“王茂勇、刘京会、王亭军都送过我,我跟他们钱说啥也不要,我出来现在是非常的安全,反而在家里经常摔着磕着。”2015年因为自己爬上屋顶修房子,一下摔断了14根肋骨,“当时真不想活了,受不了那个罪。”

听声能认出30多位师傅

经历了那次生死,张善学说,“自那以后,自己活得更带劲了,我告诉自己要好好活着。”现在的他,把一公司二队大桥车场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他这样评价车队的公交师傅们,“比自己家人还亲了,有什么事情都和他们聊聊,天长日久的相伴。”

说起该车队的公交司机们,他说最熟悉的要属王茂勇了,“经常打交道,离着车老远就扶着我。”王茂勇是178路公交车司机,这趟公交车是2017年开通的扶贫线路,从大桥街道办事处到终点站刘光照村。现在也是张善学必乘坐的车辆,每次离开家进城他都是先坐这辆车。

“从我村里到刘光照村只需要2600多步,1.5公里左右。”张善学说有了这辆车,他的进城路一下子又简单了很多,“关键还有王师傅脾气也好,和我投缘。”

从2011年的乘坐89路支线到178路,一下10年过去了,张善学说进城的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敞亮。这就得益于,乘车过程中公交线路的司机们的持续的接力帮助。要说他和一公司二队大桥车场有多熟,张善学说自己能听声认出30多位该车队的师傅。

除了公交司机们,很多济南市民也给予其温暖,“在历山路与花园路交界口,一个卖报纸,每次看到我领着我,送我上公交车。”

张善学:“让你是人情”

为了体验张善学的入城之路,11日11点半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特意跟随张善学乘坐上了178路,这趟车到终点站刘光照村大约需要30分钟的车程。

上车时,王茂勇赶紧从站房里拿着张善学的大鼓等,扶着他坐在前排的位置上。一路上,记者看到很多此线路的乘客都是附近村庄的,上车都会和王茂勇打招呼,下车也会说一声,“我们走了”,大家甚至像是一家人。

车辆停靠大桥街道办事处站点时,上来一位抱孩子的女士,从其说话中张善学一下就听出来了,“你是刘光照村的吧!”“奥对,你还认出我来了呢!”张善学说,当年卖酱油走街串巷,经常去你们村,一听你的声音就很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二点零一分,车辆到了终点站刘光照村。王茂勇先是帮着取下了一辆婴儿车,帮抱孩子的女士下车,然后又扶着张善学下车。下车后,一直扶到村中水泥马路的位置,并且把张善学的拐杖放到了路边的沿上,“好来,这就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张善学就要走2600多步回家了,“公交车上人家让你是人情,不帮你也是本分,心态要调整好,最起码应该感谢人家。他说,只要是帮过他的公交司机,问工号司机不说的时候,他都用手机语音报时记下时间,,他就悄悄的打听,然后打电话表扬或者送锦旗。”

由于已经送了好几面锦旗,有一次该车队的王东书记听张善学说要送锦旗,赶紧通知他取消,“赶紧取消吧,省下的钱自己用,都知道您的情况,您有时间给大家说一段大鼓书就让大家很高兴了。”

公交司机王茂勇:这是举手之劳

在一公司二队,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也见到了王茂勇。说起这些年帮扶张善学,他腼腆的一笑,“举手之劳,很普通的事情,就是我们应该做的,甚至都算不上什么好事。”

王茂勇回忆说,开始的时候,乘坐178路到大桥办事处的张善学自己过马路乘车,“他需要坐89路或者130路,我就叫他到院子里乘车,一开始他还不好意思,我就扶他到站房里,同事们都在站房里等候,他要乘坐的车准备发车的时候,同事就扶着他坐上,这样就很方便。”王茂勇说,其实自己的同事们都很照顾“张叔”,大家默认照顾他是一种规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就告诉张叔,大家是一家人,有事千万别不好意思,大家也没有把他当外人,我就和他说在车队站房你想喝水就说,我不在所有同事都会帮你倒上。”对于张善学对他们的感激,王茂勇说真的不用放在心上,“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大家会一如既往帮助老张,我们愿意做他的眼。”王东说,这个事情车队会一直做下去,其实大家早都已经习惯了。

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