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教20多年来,可以说自己的学习一直在路上,不断跟随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跟进,从一开始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先动起来,到后来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例题改编成学生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参与解决,再到后来深度挖掘教材,要求学生一题多解,或者一题多问,力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到今天的知识整合,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即教师想在前,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的思维能力。不同时期对教育的真谛也有不同的思考,潜心研究教学的同时,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项太难太难的工作。

近几年来,学校的教研活动比较多,所以听课的次数也比较多些,在听课中我除了听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之外,更多时候会在师生互动中去观察学生的动态,也常静下心来思考这样一个现象,无论你在教学上如何的深入研究,在课前无论怎样的绞尽脑汁设计教学,在课堂上如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后如何积极想办法补救……总有一少部分学生坐那面无表情,课堂与他毫无关系,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坐那坐如针毡,等不上下课,那就是被人们看做“另类”的“边缘生”。

他们之所以如此,多数是由于最初学习较差,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者发现后没有过多的干预,然后逐渐差距拉大,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难度的增加,差距会越来越大,他们自己也会缺乏自信心,渐渐就成了大家眼中“不可救药”的学生了。对于这部分“边缘生”其实每一所学校也曾多次在教务会上谈到过,在教研课后也曾议过,但说实话都好像是一些“说说而已”的做法,比如:课上要关注这部分学生,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给他们来回答,及时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课后积极帮扶他们,和他们谈心,让他们不再自卑,帮他们树立起自信心……但好像大多都最终难以坚持和落实下来,可以看出从学校到教师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也不是故意不去管,而是想管但好像没法管,或者管法不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家长也好老师也罢首先要从思想上不放弃,对他们要降低要求,慢慢来培养。我曾记得教育家魏书生做语文老师时,有学生提出不会写作文。他便要求这些学生从先写好一句话开始,然后渐渐提高要求,引导他们写好两句话,三句话……这样,循序渐进,引导他们逐步取得进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其次不可否认,现实中的确有“边缘生”被冷落、欺负,成了“怪人”的现象,但我觉得有时并不是大家歧视欺负“边缘生”,而是这些同学过于自卑把自己给“欺负”了,所以指导学生从改变自己做起。告诉他们我们只是暂时没有战胜它的能力,别太在意别人的眼神,有时别人并不知情,戴有色眼镜看我们也只是误会。别太较真,心大一点,才能活得更好。我曾有段时间有一种冲动,想建议学校把同年级每个班上这样的孩子集中起来,我来试试……虽然这个想法有点幼稚,但从内心来说,真的为这部分学生、老师、家长痛心,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除了在学习上的不易,最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这部分“边缘群体”,极易产生极度自卑、自尊心极强、个性过度敏感等心理问题,被视为“怪人”。长此以往,他们甚至可能会演变成社会上的悲剧性角色。

虽然面对这样的人群,目前我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但我想呼吁我们的老师、家长、还有社会主动去帮助这些同学,耐心解答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用言语和行动去鼓励帮助他们,哪怕只是送上一丝友善的微笑,也可以驱散他们内心的灰暗。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怀有一颗爱心,校园里的“边缘群体”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社会就会更和谐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曲实验小学 王培峰)

发布:晋北文化平台

作者:王培峰

编审:开明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