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北部的芋头岭和葡萄岭之间,是物阜民熙的腰市川,古名“泉村里”。泉村里的古镇腰市街建于清代,与时任知州罗文思渊源极深。
腰市1951年以前叫“腰寺”,这一名称缘于腰市川4个寺庙的位置。腰市街南端庙前村的塬头有座雪山寺,街西南四垭村的坡塬上有座普照院,街北面二门山的小半腰有座西寺,街中心地段有个火神庙,因其地理位置名曰“腰寺”。
明朝以前的腰市川,集市设在上集村,南距腰市五六里,从西向东有两条街道,分南街和北街。一条大水渠由北向南穿街过巷,春夏秋冬,溪水悠悠。如今水渠还在,南街、北街的名称依然沿用,集市却早已搬迁。主持搬迁的人,正是清代知州罗文思。
罗文思,字曰睿,号勉夫,四川合江人。清乾隆三年(1738)举人,后为进士,曾任白河、蒲城、商南兼洛南知县。乾隆十八年(1753),罗文思任商州知州,整顿吏治,减轻徭役,捐献俸银,修缮文庙,并积极倡导州民兴桑养蚕,开辟荒田,修路架桥,促进贸易。
腰市乃河川大道,水源丰富,除黄川、紫峪、腰市3条河流之外,从北街、上集到四垭、紫峪、南坡岭、龟山脚、桑麻深处,泉水汩汩不断,小溪如练,惹知州喜欢。又因腰市地处河川中心,交通便捷,罗知州便下令把热闹的集市下移到腰市。于是,开渠堰,修街面,盖街房,并题名腰市川为“泉村里”,设定一、四、七为赶集日。自此,腰市街“贸易日盛,商贾云集,成为北区诸镇之冠”。
知州题名,百姓欢喜,此后大荆、板桥、黑龙口的乡民渐渐直呼腰市川为“泉村”,腰市河为“泉村河”,四垭村因在泉村河西,遂名“西里”。到了民国时期,“泉村里”改为“腰寺镇”,新中国成立后成了“腰市区”“腰市公社”“腰市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四垭(西里)、闵村合并为“泉村”。
腰市街介于屈村与程村之间,顺腰市河呈南北走向。街北端屈村村口是三间水磨房,向南200多米有栋过街楼,街南端尽头有尊碑楼子。古朴的过街楼坐北向南,楼上是神庙,楼下是通道;庄严的碑楼子坐西向东,碑上篆刻着腰市街南移的时间、过程及命名;磨坊里高高的水车,散发着怡人的木香,“咕噜噜,咕噜噜”吟唱着农耕文明的古老歌谣。
宏阔的戏楼建在西边街腰,台口朝东,正对火神庙。台下通道高而宽,豁亮畅快,是西边来客踏入街道的入口大门。街面宽约15米,中心路宽七八米,用腰市河里的鹅卵石款款铺就。飞檐翘角的戏楼,鳞次栉比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雕花木格的窗子,联排的黑漆木质装板门,素朴端庄,古色古香。街长二三里,逢集时人头攒动,南来北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街道两边有水渠,宽约二尺,行人可从从容容一步跨过。水渠边垂立着不甚规则的柳树,大小不等,却都把柔婉翠绿的枝条伸向渠边。两条石渠清流涓涓,缠缠绵绵,温润了一街两面,也愉悦着赶集人的心情。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罗知州主持开建的腰市街仍保持着清代原貌。依依垂柳迎远客,行人如在画中走,这就是秦岭深处的腰市小镇,富有江南情调的古老街道。
“泉村里”的名字流传了250多年,罗文思的善德铭刻在一代一代庄户人的心坎里。今天,从沉沉历史中醒来的“泉村”抖落尘埃,焕然回归,乡亲们更加眷念爱民如子的罗知州。
腰市川有两条大河,分别是发源于江山的黄川河与发源于马角山大溪谷的泉村河,均归于丹江,滋养着秀美山川。这里有峡谷飞瀑、林海奇观,更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让不少文人雅士对它青睐有加。
大学者陈寅恪教授考证过陶潜笔下的世外仙境,就是“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的丹江两岸;清代商洛诗人王时叙沿丹江过黄沙岭、走板桥游历腰市川,曾赋诗《泉村》:“豁然开朗是泉村,紫峪黄川俗并敦。槐柳荫中隐篱舍,桑麻影里见鸡豚。”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续修商州志》记载泉村里“土地平旷,人多耕读”,就是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最好的褒奖。
如今的腰市川,泉村河、黄川河绿水潺潺,两岸的庄户人家青砖铺地、篱笆绕舍、鲜花争艳,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尤其大溪谷、江山景区更是闻名遐迩。大溪谷里,蓝天碧波,高峡出平湖,鱼姑洞、九层楼、龙眼、神泉令人流连忘返;天然氧吧江山原生态的山水、石林、洞潭、溪瀑随处可见,独有的喀斯特地貌、海石芽景观,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庙前村正在投资兴建的大型水利项目,田园花海将是腰市川又一道新的风景线,古老的腰市川将成为各地游客驻足栖息、养眼养心的世外桃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