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木华黎人生极其传奇,他能从铁木真的亲信,成长为大蒙古国、元朝的开国功臣,靠的是实打实的杰出能力;从他的身上,我们能见微知著,管窥那时的蒙古族能够纵横欧亚大陆的原因。

木华黎出自蒙古札剌儿部,他的父亲孔温窟哇就是铁木真的部下,并在征讨乃蛮部的过程中为保护铁木真英勇赴死。

而木华黎则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与博尔术、博尔忽、赤佬温并称“四杰”,成了铁木真最可靠、忠心的那可儿(也就是贴身伙伴)。他为人冷静沉稳而又胸怀智略,同时还是个力大无比、能挽强弓的神射手。

在统一蒙古部落的过程中,木华黎多次以身犯险,掩护铁木真脱离困境;并且还时常作为奇兵、发动突然袭击,给予敌人最致命的一击。

由于功勋卓著,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国时,册封木华黎为左手万户,掌管东边直至大兴安岭地区的军民(博尔术为右手万户);铁木真当时充满感情地将二人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国内平定,汝等之力居多。我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也”。

五年后,铁木真大举伐金,木华黎继续作为部将随其出征。野狐岭之战中,面对号称四十万的金国大军,木华黎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直杀对方中军;其后铁木真指挥主力跟进,金军兵败如山倒、被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杀,死者遍地。

随后,木华黎先后率军征讨辽西、辽东,攻降金国的北京、兴中府,并且还平定了张致叛乱。

到了公元1217年,木华黎被封为太师、国王、都行省承制行事。同时,铁木真对二人进行了分工:太行以北由自己负责攻打,以南则由木华黎全权负责。也就是说,中原的战事完全由木华黎主持,几乎被视为大蒙古国的第二号人物。

在随后的六年里,木华黎指挥各族将士,转战于如今的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与金军展开了鏖战。在他于公元1223年去世时,蒙古已夺取了金朝的大部分地区。

木华黎从一位保镖似的干将成长为主宰中原的一方统帅,并非仅仅依靠忠诚、勇猛和天赋,与铁木真类似,他学习能力出色,能够与时俱进、让自己逐步成长为兼具军事家、政治家素质的优秀人物。

首先,他作战风格灵活多变,充分发挥出自己多谋善断的特长。在讨伐锦州张致叛乱时,他攻敌必救,以攻击溜石山堡吸引对方出兵,随后则率军奇袭断其后路,将对方围歼在半路;

黄陵冈之战中,面对摆出背水一战架势的金军,木华黎灵机一动,下令将士下马齐射,一时间箭如雨下,金军支撑不住发生溃败,不少人落水淹死;

在进攻延安之战中,木华黎利用对方统帅完颜合达对自己兵力的轻视,以少量兵力出击,其后将对方主力引入早已设下的包围圈,一举击溃敌人。

木华黎的军事才华诚然过人,但他之所以能被铁木真任命为中原主帅,则在于他善于能听取他人合理意见,并且能根据实际需要改变自己的风格,这是一种可贵的政治家素质。

比如,起初的木华黎跟铁木真很像,在攻城略地时动辄屠城。在1215年攻打金国北京时,他嫌对方投降的太慢,准备坑杀全城:“怒其降缓,欲坑之”;但随即在契丹人萧也先的建议下,他打消了这一主意,以鼓励后续的金人投降。

后来,在领军攻占中原时,木华黎甚至一改以往派兵抄掠、补充给养的做法,下令“禁无剽掠,所获老稚,悉遣还田里”,这么一来,不仅蒙军纪律面貌为之一新,所到之处也是“吏民大悦”,曾经的屠夫木华黎赢得了“仁者不杀”的名声,越来越多的金人向他投降。

同时,在与金国的交手过程中,木华黎对中原的农耕文明、政治秩序经历了陌生、认识、接受、学习的过程,在攻打金国城邑时,他曾叮嘱手下官员,获胜之后应当“即入城安辑之,勿苦郡县,以败事也”,即进城后就设置官员,以治理地方、安抚百姓,全面抛弃以往蒙古人重抄掠、轻守土的方针,开始仿效中原制度巩固占领区。

此外,木华黎善于团结力量、吸纳各族势力加入蒙军,以共同对抗金国。在中原地区,他大量招降那些不满女真统治的汉族、契丹族武装,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永清史天倪家族、长清严实、兴中府石天应、原红袄军首领石珪、契丹人萧也先等势力。

根据以上转变,蒙军的后勤、兵员都得到了稳定而有力的补充;同时,借助各地土豪、世家的支持,木华黎在对金国的作战中不断积累优势。

从木华黎的特点与转变过程,我们就能发现蒙古部落崛起的秘诀:不仅将游牧民族的善战骁勇发挥到极致,同时还能以务实的态度吸纳更为先进的文化,促使自己逐渐从草原部落政权蜕变为兼具农耕定居特征的混合多元体系,具备了强盛的综合实力,从而不断战胜一个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