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GGII数据,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中国物流业的崛起为仓储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加上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外包需求的释放和仓储业战略地位的加强,未来智能仓储存在巨大市场需求,2019年中国智能仓储市场规模达到856.5亿元。

目前国内智能仓储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随着咸阳智能仓储行业发展政策促进、应用需求增长和相关技术不断突破,咸阳智能仓储行业将进一步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阳的旧仓箱改造成智慧无人仓储如何进行仓储规划?

无人仓库规划布局是否合理?首先要对仓库的交通情况、仓库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和仓库设施、道路等各要素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主要起到的作用是:首先,是提高仓库产出率。

其次,是便于咸阳无人叉的管理人员进行仓库作业管理,提高仓库内存储物资流动速度。然后,获得最低仓库成本费用。

是对在运输、保管、装卸物资等方面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最后,给仓库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合理的仓库规划布局是能提高仓库的空间和产生效益的经济的最大化。

下面未来机器人就着重分析无人智能仓储的布局种类有哪些

(1)U型无人仓

可以根据进/出货频率大小,将流量大的物品安排在靠近进/出口的储存区域,缩短这些物品的拣货、搬运路线。U型布局适用于有大量物品需要一入库就进行出库操作的企业,提高作业效率。另外,储存区在靠里位置,比较集中,易于控制与进行安全防范。这是目前仓储业较多采用的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直线型无人仓(线库)

无论订单大小与拣货品相多少,均需要通过仓库全程,适合用于作业流程简单、规模较小的物流作业。直线型布局可以应对进/出货高峰同时出现的情况。

(3)T型无人仓

T型布局可以满足物品流转与储存两大功能,可以根据需求增加储存面积。

未来机器人无人智能仓储的布局思路

(1)根据物品的特征,分区分类存放,特性相近的物品共同存放。

(2)重不压轻,将单位体积大、单位质量大的物品存放在货架底层,并且靠近出库区和通道。

(3)周转率高的物品储存在进/出库装卸搬运最便捷的位置。

(4)同一供应商或者同一客户的物品集中存放,便于后期进行分拣配货作业。

(5)空间布置

空间布置是指库存物品在仓库立体空间上布局,其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地利用仓库空间,提高库容利用率,扩大储存能力。在货架各层中的物品可以做到随时自由存取,便于实现先进先出,某些专用的货架还能做到防损、防盗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平面布置

平面布置是指对货跺、通道、货跺间距、收/发货区等进行合理规划。主要有横列式、纵列式、横纵式、倾斜式。

横列式的优点在于主通道长且宽,副通道短,便于存取查点,通风采光良好。但是仓库利用率低。

纵列式的优点在于仓库利用率较高,主干道货位储存周转率高的物品,支干道货位储存周转率低的物品。但是在该布置下,不利于机械化操作。

横纵式是横列式与纵列式的混合版,两种布局的优势兼而有之,可以根据储存物品的特性进行利用。

倾斜式又分为货跺倾斜式与通道倾斜式。货跺倾斜式是横列式的变形,主要出于方便AGV无人叉车作业、减小叉车旋转角度,提高作业效率的角度而采用该方式。通道倾斜式可以将仓库划分为不同作业区的特点,如少量长期储存、大量短期储存等,便于仓储区域综合利用。

最后未来机器人分析一下无人叉车的种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托盘搬运式无人叉车:举升高度125mm,负载3000KG适合室内货物平面搬运场景及室内货物线边转运场景。

(2)托盘堆高式无人叉车:举升高度4716mm,负载1400KG适合室内货物平面搬运场景及室内货物线边转运场景,比普通托盘搬运式无人叉车多了室内货物上下架场景。

(3)窄体托盘堆高式无人叉车:举升高度3000 mm,负载1400KG适合室内货物平面搬运场景及室内货物线边转运场景、室内货物上下架场景。比托盘堆高式无人叉车轻薄很多,窄体托盘堆高式无人叉车直角堆垛宽度2100mm,自重仅需680KG,能叉起比本身重一倍的物品。

(4)平衡重堆高式无人叉车:举升高度4500 mm,负载1500KG适合室内货物平面搬运场景、室内货物线边转运场景、室内货物上下架场景、室内货物堆叠场景及外月台货物装车场景。

(5)小型前移式无人叉车:举升高度4500 mm,负载1500KG适合室内货物平面搬运场景及室内货物线边转运场景、室内货物上下架场景。

(6)前移式无人叉车:举升高度4500 mm,负载1500KG适合室内货物上下架

场景及室内货物堆叠场景。

(7)无人牵引车:最多载重6000KG,适合室内外货物牵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机器人致力于用视觉技术赋能工业车辆无人驾驶,推动物流节点内柔性无人化进程应用,其柔性升级方案已覆盖多个核心物流场景,并经过多个客户现场真实考验。将视觉技术应用在工业车辆上,工业车辆可以更好地理解场内的半动态环境。与人工智能结合,实现自主导航与绕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赋予车辆更高的灵活性,让车辆更好地应用在人机混场、多类型机器协作场景中,使得整体方案更具备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