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公布,中国的人口问题,尤其是老龄化和低出生率问题再度被广泛关注。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简称出生率)为1.3,处于较低生育水平。同时,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相比2010年上升5.44个百分点,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大。
一时间,关于社保不足、中国人口红利丧失的担心,以及各种关于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的专家意见也再次成为舆论热点。所谓“老龄少子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成为了困扰人们的焦虑,甚至是中国崩溃论新的翻版。
然而,“老龄少子化”真的这么可怕吗?中国,乃至世界真的将陷入人口危机吗?中国人口老龄化背后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如此担心和焦虑。首先,所谓人口老龄化,其本身就是现代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是中国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例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对更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追求,导致了婚育年龄的提高和生育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随着劳动条件、饮食、卫生、医疗、社会服务的改善,人们的寿命在延长。
中国人均寿命1949年是35岁,1957年是57岁,1981年是68岁,2018年是77岁,2020年已经接近78岁。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寿命预期寿命已经接近85岁。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国生育率从目前的1.3提高到2.1,只要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还在不断地增加,也只能起到延缓老龄化到来的效果,并且在远期还会加大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可以说,老龄化本身不是一个问题,而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自然现象。
然而,究竟是什么让老龄化、老年人成为了社会问题的呢?究其根本,其实就是社会养老金支出和产业利润分配的问题。
当人们将目前的产业模式、资本独大的社会利润分配模式视为天经地义、不可动摇的前提时,对于无法提供廉价劳动力、丧失利润创造能力的老年人才会成为问题。一些人提出所谓中国老龄化危机,社保入不敷出、人口红利丧失,实际上也是有意无意地隐藏了他们的既定前提。
他们将经济和社会发展静止下来,假设中国经济发展停滞,假设目前的现有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不变,然后来推算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中国的社保体系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走向危机和崩溃。
其实,这种先假设经济停滞,再去证明经济崩溃的做法,无异于循环论证和刻舟求剑的做法。
但是,如果中国未来30年的经济、财政、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速平均达到5%,并且依法缴纳社保,那么中国现行的社保体系就可以承载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尽管依旧需要政府对于养老金的补贴,但是完全处于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
归根结底,所谓老龄化的问题就是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所以,解决老龄化问题也必须“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方面努力发展经济,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科技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原来两个年轻人供养一位老人,现在要实现一位年轻人供养两位老人。这不是通过“996”延长工作时间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中国真正提高科技产业水平,摆脱现有全球化的分工,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向高端升级。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大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收入向劳动倾斜。不能像欧美那样推行产业空心化,经济金融化,形成资本一家独大的局面。
无论是从生产还是从分配角度,中国的发展必须转变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这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增加生育率的根本。不是避重就轻地鼓励生孩子,延长产假,甚至是进一步对劳动者进行压榨,推行延迟退休。这样只能饮鸩止渴。
从数据上看,中国真正出现新生儿数量持续减少,进入人口出生低谷是在2004年之后。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大规模将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必需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化,非生产性资本快速膨胀、生活压力的快速上升,贫富分化加剧等等,都与生育率的降低几乎是同步发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目前距离70后、80后的大规模退休还有10年~20年,距离90后、00后的最佳生育年龄也还有10年~20年。这是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跳出老龄化危机的关键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