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朋友们应该都记得小时候的猪肉滋味,猪肉在平时根本吃不上,只有过年过节或者遇到红白大事,才有机会一饱口福。那时候的猪肉一入口就感觉特别的有嚼劲,Q弹,唇齿留香。大人们炼猪油剩下的油渣撒上点盐,那种咸香至今让人回味无穷。现在的猪肉却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那个味道和感觉了。有人说,这是因为现在天天都能吃到猪肉,自然就不稀罕了,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我们现在吃的猪肉味道不同以往的原因在于:现在的猪根本就不是原来的猪,我们原来吃的是咱们国产的“土猪”肉,而现在我们吃的大多是国外引进的“洋猪”肉,味道怎么可能一样呢?“土猪”又称黑猪,多是黑毛,肚子大到拖住地;“洋猪”多是白猪,肚子也小很多。有资料显示,1990年的时候,市场上的“土猪”肉占据90%,但到了2007年,这个占比下降到2%,那么,是什么原因把“土猪”肉挤出了市场的呢?
我国素有食用猪肉的习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们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猪肉消费量不断增大。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生猪产量是4.4亿头,美国只有1.4亿头,欧盟十几个国家也不过2.65亿头,国人一年吃掉的猪肉差不多有4500万吨,约占全球猪肉消费量的45%左右,这就需要强大、充足的市场供应才能满足需求。而“土猪”要长到180斤需要13个月左右,“洋猪”长到220斤仅需7个月,也就是说,养“土猪”需要耗费的饲料更多,占据场地时间更长,”土洋“相比,高下立现,“土猪“养殖成本太高了。
另外一个,“土猪”肉太肥。在过去,人们主食尚且不能吃饱,吃肉自然是越肥越好,毕竟越肥越香,越肥炼出来的猪油越多;可现在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追求的是健康饮食,脂肪量小、瘦肉更多的“洋猪”成了明星!如果把现有存栏的“洋猪”全部换成“土猪”,那严重滞后的出栏期将导致市场供应短缺,造成猪价飞涨,这是国家不可能允许的。
有句话叫做:物以稀为贵。目前“洋猪”的市场份额是98%,剩余2%的“土猪”就成了稀罕物,黑毛猪高价售卖的消息媒体上屡见不鲜。这就给养猪人提供了一个路标,大家都去养“洋猪”,我来养“土猪”会不会是条路子呢?
大家知道,现在市场上的“绿色食品”广受欢迎,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种出来的农产品即使价格高也广为市场认可,当然,这是在普通农作物可完全保证市场供应的前提下实现的。这个道理用于养猪业我想是一样的,在当前这个“洋猪”存栏量足以保证市场正常供应的现阶段,“土猪”养殖或将可能成为聪明养猪人的首选,出栏慢、成本高这个事实无可避免,但只要能在价格上找齐,再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但是,大家要注意防疫安全,毕竟现在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还在,养猪需要到当地有关部门申请,符合要求后,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养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