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套目击记
文/周长行
己亥(2019)年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人在杭州度过。在去知味观大酒店聚餐年夜饭的路上遇见一位趴在人行道边上的行乞者。这个画面迄今仍牢牢地盘踞在我的记忆里。
看上去,行乞者似乎是个女性,是不是化了妆的男性也未可知。她的面部贴在其双手上,埋首匍匐,形成了除夕之夜罕见的臀部高于头颅的“弧度”,顽强坚挺且模糊不清的“弧度”。我们看不到她的面目和表情,无法判断她的确切年龄,也看不出她有什么残疾。让人愕然怜悯的也就是那个“弧度”。
然而,明亮的路灯下,她一头白发倒清晰可见。是不是假发也很难判断。倒是她一身衣服挺干净的。在她那一头白发前,放着一只斑斑驳驳的搪瓷缸子,“劳动光荣”字样依稀可见,里面放着一些碎钱。尽管她一言不发,不露庐山真面目,但整个的这副“构图”显示在流光溢彩的杭州大街上,亦足可让行人为之侧目或动恻隐之心或不能置信或恍若梦里。
然而,走在前面的儿子,毫不犹豫地掏出10元钱放到他女儿桐桐的手里。这是他们的习惯性动作,逮住机会他就用这种方式向他女儿“传承”真善美。桐桐也心领神会地顺手把那10元钱放到行乞者那个搪瓷缸里。瞬间“接力”,当即告结。行乞者却没说一声谢谢,还是那个“弧度”坚挺在那儿。四周是鞭炮声起,万家灯火。
我们继续往知味观走去。路遇的这一幕应该结束了。但是,有一种追问却一直在“撩拨”着我:这位乞求者是真是假呢?我有许多理由认定她是假的,也有许多理由认定她是真的。若果她是假的,我儿子和我孙女儿的“互动”是否应该提倡和赞许?
我当然知道,面对这个问题,在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会有成千上万个答案。然而,随着行乞者暴发户传奇故事在坊间的传播,我有时却也被困扰在一个想法里:这年头究竟有多少善良的人们正在浑然不觉地甚至是虔诚地为“假相”服务,助染“圈套”外的玄幻色彩呢?
笔者这篇搁置于2019年2月18日的素材之所以待到现在才重新整理发表,盖因为我大致想清楚了一个问题:现实社会总会有“混沌的地带”,“模糊不清”的群落。混迹于其间的一些人向善良“求救”,一些人居然“求”发了,说明这个社会的主流良心怜悯心还在,甚至还很强劲,但同时也很脆弱。
我甚至天真地遐想:这类故事依然可以借用“人在做,天在看”的古训结算,不必计较,追究。我们都是匆匆过客,许多事情来不及弄弄清楚。所谓的施舍,也算不上“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很大程度上倒是为自己留下一份善意,获得一份安慰而已……
(写于2021年5月13日)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1949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南站镇黄南村。1969年2月参军入伍。1990年9月转业回地方供职于济宁电视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记者、诗人。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鲲鹏腾飞的地方》、长篇传记文学《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乔羽恋歌》《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等。曾主笔撰写中央电视台39集大型电视系列片《大京九》,其由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京九解说词》已被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正式教材使用。退休后,致力于网络文学的写作,以其接地气、独立特行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读者好评如潮。“作品至上,读者至上,生活至上”的理念,正是他奋力笔耕下潜民间的动力和目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