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拉钴铌

最近两年,随着张伟丽、李景亮等一批中国综合格斗选手在八角笼内崭露头角,UFC(终极格斗大赛)这项原本在国内颇为小众的综合格斗赛事意外地收获了不少关注。

·2019年8月31日,中国选手张伟丽仅用42秒便KO了安德拉德,拿下了亚洲人的第一个UFC世界冠军。

不过,在上个月对阵美国名将罗斯的比赛中,张伟丽一不小心输掉了比赛。

当大家都对这位创造了历史,并很有可能继续创造历史的拳手送去鼓励之时,一些“键盘格斗家”却对着世界冠军开启了嘲讽模式。

·连李景亮也被喷子殃及了。

其实中国人始终有一种尚武情结,而潜在的格斗爱好者数量也很庞大。

只不过,程式化的生活将大多数人固定在格子间里了,他们颈椎僵直、腰肌劳损,将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手机,留给他们亲自上台的时间不多了。

·青年人的体质也令人堪忧。

但中国人中从来就不缺少勇于身体力行之人,而鲁迅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要给民国时期的作家们搞一个“武力值”排行榜,这个写爆款文章、收藏浮世绘、自己设计衣服的“斜杠青年”很可能榜上有名。

早在江南陆师学堂上学的时候,鲁迅就经常骑马锻炼,并且时不时会找一些满洲八旗子弟较量一番骑术。

1902年,初到日本留学的青年鲁迅一腔热血滋滋作响,他最初既没想去学医,也没想从文,而是想去“东京振武学校”学点革命用的干货。

因为这是一所专门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培养生源的军事预科学校。

不巧的是,由于那一年清政府阻挠中国学生入读军事院校,鲁迅就此错过了成为常凯申学长的机会。

·东京振武学校旧址&1908级知名校友常凯申。

投军失败的鲁迅只好改去弘文学院,而著名的柔道道场“讲道馆”牛込分场恰巧就设在这里。

1903年3月10日,鲁迅和一干清国学生在讲道馆入门者名册上签了各自的名字,成为第一批学习柔道的中国人。

·图片来源:知乎@江村也

虽然鲁迅后来考去了仙台医学院,但是他在弘文院的确扎扎实实练了近两年的柔道,基本技法也掌握得不错,如果训练的时间再久一些,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拿到柔道黑带的中国人。

而鲁迅能在弘文院接触到柔道,全靠他的师傅嘉纳治五郎。

·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

这个身材矮小的日本人既是日本近现代知名的教育家,同时也是柔道的开山鼻祖。

在推广柔道以前,嘉纳治五郎学习的是一门日本“传武”——柔术。

如同今天中国的某些“传统武术”,脱胎于旧武士时代“着甲”搏斗的柔术,依旧靠着类似“踢裆插眼”“一击必杀”之类与现代格斗逐渐脱节的技艺行走江湖。

·铁枪才是旧武士的主要战场武器。

但这些招数既没法有效练习,也少有人在擂台上比试,对传统柔术实力深表怀疑的嘉纳治五郎选取了部分实用性强、安全可靠,又可以反复练习的招式,创立了有别于传统柔术的“柔道”。

·所谓大道至简,千锤百炼,简单的招式威力不容小觑。

对于真·格斗技来说,上擂台实战就好比让沙滩上的潮水退去,谁露脸,谁露屁股,一目了然。

而嘉纳治五郎的柔道天团很快就等来了露脸的机会。

1895年,东京警视厅为了选定警察必修格斗科目,举行了一场柔术VS柔道的“武道大会”。

结果柔术选手们发现,各种阴狠的招数实战中根本就发挥不出效果,而嘉纳治五郎门下经过科学训练的柔道选手则大获全胜,柔道也一举奠定了霸主地位。

嘉纳治五郎后来成为第一位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亚洲人,毕生都在为柔道的推广而四处奔走。

·1936年,出席柏林奥运会的嘉纳治五郎。

今天,我们在UFC比赛中经常见到拳手倒地之后依然继续缠斗,这些在外行看来复杂又酷炫的“地面技”,其实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柔道,也并非日本柔术,而是和它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另一门格斗术——巴西柔术。

·单手破裸绞,不存在的。

提到巴西的第一大运动,所有人都知道是足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巴西的第二大运动就是巴西柔术。

这种后来一度横扫综合格斗赛场的独门武术,是如何从南美洲的雨林中生长出来的呢?

这大概要从嘉纳治五郎的得意门生前田光世以及日本移民巴西的热潮说起。

·前田光世,不同于外界的想象,其实大多数格斗高手在赛场之外都是谦和有礼的绅士。

20世纪初的南美洲是一块富得流油的地儿,很多欧洲的富人甚至以在南美洲拥有庄园为荣。

·图片来源:徐浩峰电影《师父》。

巴西也不例外,橡胶、可可、矿产以及大片的土地正等待着开发,但此时最为短缺的就是劳动力。

巴西曾经邀请清政府派出移民,但此时行将就木的清王朝已是遍地烽火,根本无暇东顾。

而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日本恰好抓住了这个机会,向巴西输出了大量移民。

·日本当时鼓励移民巴西的海报。

嘉纳治五郎的高徒,前田光世则受日本政府指派,前往巴西帮助日本移民建立社区。

而早在移居巴西以前,前田光世在日本柔道界就已经相当有名气了,而且曾前往美国宣传柔道,并在与美国本土各路拳手的较量中连赢了十一场。

·前田光世在巴西比赛的宣传广告。

前田光世在巴西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位名叫卡斯托·格雷西的当地大佬,而大佬所在的家族便是后来几乎成为巴西柔术代名词的格雷西家族。

在帮助前田解决了一些工作上的麻烦后,作为报答,前田便将他的柔道技术传给了卡斯托·格雷西的两个儿子。

·格雷西柔术一代目,宗师级人物:卡洛斯·格雷西与艾里奥·格雷西。

前田光世虽然师从嘉纳治五郎学柔道,但是他并不赞成完全放弃传统柔术中丰富的“技击术“,也就是各种地面缠斗技术与关节技。相反,前田一直在不断钻研这些看似复杂又另类的招式 。

·黑衣选手使出了一个非常刁钻的“衣领绞”。

从前田光世那里学到了这套绝活儿的格雷西兄弟,又在长期的训练中将整个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与扩充,而柔术也成了格雷西家族的传统事业。

与当年柔道的境地类似,格雷西家族的柔术也必须通过实战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只不过留给格雷西柔术的擂台更加广阔也更加残酷。

黑帮与毒枭横行的贫民窟与恶劣的治安环境是对格雷西柔术最直接的考验,因为街头打架绝对不讲武德,没有点到为止,倒地并不意味着战斗结束。

更不用说格雷西柔术还要在Vale Tudo 这种巴西本土历史悠久的血腥地下格斗中直面其他格斗术的挑战。

·Vale Tudo,翻译成中文就是:一切都可以。

但格雷西柔术逐渐在这种规则中显露出优势,格雷西家族也很快就靠这种武术在巴西的格斗圈站稳了脚跟。

但即便如此,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柔术仍然是一种小众武术,仅有的几个赛事也只局限于巴西本土。

经过几十年的打磨,巴西柔术愈发成熟,家族中掌握这门技术的成员也日渐增多,让巴西柔术“走出去”也就成了格雷西家族的必然选择。

而作为一种流传有限,但是又极其实用的格斗术,军队和警察就成了天然的需求方。

1972年,时值越战,格雷西家族的卡利·格雷西受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海军基地的邀请,移居美国专门训练军事人员和特工。

巴西柔术从此拿到了“官方通行证”,越战结束后,格雷西家族开始在美国开馆收徒。为了吸引学员,“格雷西”们直接组织挑战赛,接受任何流派的拳手挑战,并且将实战内容录制成录像带,以此扩大影响力。

而要想让更多的普通大众接受这门武术,还需要大众传媒的造势。

1987年,格雷西家族的罗瑞恩·格雷西在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电影《致命武器》中担任了动作指导,随后借着《花花公子》杂志的一番宣传,一个传奇格斗家族的形象逐渐出现在了主流视野。

·《致命武器》又名《轰天炮》,影片中大量打斗场面都有明显的巴西柔术痕迹。

而真正让巴西柔术与格雷西家族在世界格斗舞台上扬名立万的则是:

·进击的巨人(并不是)。

UFC。

1993年11月12日,第一届UFC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行,而罗瑞恩·格雷西正是这次赛事的联合创始人。

在这一届的赛场上,格雷西家族派出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乔伊斯·格雷西。结果这位“无名”之辈横扫擂台,一举夺得冠军。整个比赛中出场时间不到五分钟,最短的一次降伏只用了57秒。

“地板是大海,柔术选手是鲨鱼。”早期的综合格斗选手如果不是摔柔系出身,几乎都缺少有效的防摔训练,很容易被类似“下潜抱摔”这样的招式放倒。

即便是摔跤与柔道出身的选手在进入地面后,面对巴西柔术的地面技也讨不到什么便宜。格雷西家族靠着这种不对称优势,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几乎纵横UFC赛场。

而格雷西家族也从没有把柔术当成密不外传的神功,而是趁着风头正盛把柔术学院开遍全球。

即便UFC赛事本身后来遭遇过低谷,巴西柔术却一路高歌猛进,成为风靡全球的格斗术。在国内的大都市,练巴柔甚至成了白领群体中的一个新兴爱好。

古早时期的UFC赛事是真正的无限制格斗,没有体重限制,没有技术限制,连时间限制也没有。而且参赛选手也是五花八门,从相扑到空手道运动员,从拳击手到摔跤手。

·在UFC-4时期,“爆蛋拳”还不属于犯规动作。

现任总裁白大拿在2001年收购UFC以后,虽然对规则进行了更加职业化的调整,禁止了一众“下三滥”招数,但综合格斗“无极限”的精髓仍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留。

而现代竞技体育本质上是规则之下的全方位竞争,即便是无限制格斗,本身也有其内在规则。

当各路选手们发现在这种全面对抗中,站立、摔法与地面中任何一种技能短板都是致命缺陷时,巴西柔术也就不再是格雷西家族的必杀技,而是所有拳手的基本功。

·梅威瑟、白大拿(Dana White)与“嘴炮”康纳·麦格雷戈。

在白大拿的运作下,UFC已经从当年那个被200万美元贱卖的边缘赛事变成了一块估值70亿美元的金字招牌。而今日有着全套训练、营养、医疗、宣传团队加持的UFC拳手们技术上也开始逐渐趋同。

·像站立系出身的张伟丽、李景亮在巴西柔术方面也都实力不俗。图片来源:知乎@GarryTonon

无论巴柔还是柔道,这些从传统柔术中衍生出的格斗术都经历了一条由科学训练、竞争再到传播的进化路线。而走过这条路的,也远不止柔术一家。

而格斗术归根结底还是两个字,一“横”一“竖”,赢的站着,输的躺下。

设计/视觉 小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