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处华南沿海地区,日常海鲜摄入量不少,这样的饮食环境下,还需要补碘吗?

5月15日是全国第28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公共卫生专家表示,广东85.2%的乡级水碘含量在10.0μg/L以下,属于缺碘地区,且广东尚未发现水源性高碘地区。因此,居民还是应该食用加碘食盐,防止碘缺乏造成的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少年儿童缺碘危害极大

专家表示,碘是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素,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维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促进人体,尤其是大脑的生长发育。一般成年人如果缺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而青少年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一旦缺碘,相关危害则会被放大。青少年儿童因生长发育较快,对碘的生理需要量大,缺碘最容易出现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还会造成精神功能受损、体格发育迟缓。同时,婴幼儿期(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哺乳妈妈缺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造成克汀病、聋哑、智力损伤等。所以哺乳期女性也是不能缺碘的重点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宝宝的大脑发育从母亲怀孕就开始了,所需的碘全部来自母亲,如果孕妇碘营养不足会造成胎儿缺碘,孕期严重缺碘会出现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专家指出,之所以会出现碘缺乏主要因为水、土壤等缺碘,在我国,尤其山区、丘陵、河谷地带、荒漠化地区和河流冲刷地区缺碘较为严重。广东尽管沿海城市不少,但2017~2018年居民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广东85.2%的乡级水碘含量在10.0μg/L以下,属于缺碘地区,且广东尚未发现水源性高碘地区。

指望海鲜补碘不太实际

不少人认为居民喜欢吃海鲜、海产品,从日常膳食中获取的碘应该足够,是这样的吗?专家解释称,不是海鲜吃得多就不缺碘,因为海鱼、虾、螃蟹等人们常吃的海鲜中,含碘量并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人群每天从饮水中获得的碘量约为10μg,从食物中摄入的碘量约为25μg~50μg,如果不特殊增加富碘食物,则一般人群每天从食物和饮水中获得的碘不能满足人体需求。按照我国《食用盐碘含量》(GB26878-2011)标准,如果食盐强化碘量水平为25mg/kg,每天摄入5g食盐,烹调损失率按WHO等国际组织推荐的20%计算,每天从加碘食盐中可摄入碘100μg,加上饮水和食物中摄入的碘,则能达到一般人群碘推荐摄入量(120μg/d),因此除了居住在水源性高碘地区的居民不食用加碘食盐外,其他一般居民应食用加碘食盐。

没证据证明补碘和甲状腺癌有关

还有一部分特殊人群,他并不适合补碘,并可以通过医生的处方,购买非碘盐。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等患者,他们不宣食用碘盐,或因治疗需要遵医嘱不能食用碘盐。

专家指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食用碘盐或碘摄入量增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相关。近年来,全球主要国家无论是否采取补碘措施,无论碘摄入量是增加、稳定或下降,甲状腺癌发生率都在增加。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粤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