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朝文社】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在汉匈战争的早期阶段里,汉军的许多伤亡,都是匈奴军队的弓箭带来的:凭着强大的骑兵优势,手持强弓的匈奴骑兵在汉匈边境上纵横驰骋,多次让汉军陷入到被动挨打的地步。以汉初名臣晁错的叹息说:“匈奴骑兵不但马匹质量远远好于汉朝,而且可以一边骑马一边射箭”。这种快速机动的打法,一次次造成汉军的巨大伤亡。

那么问题来了,匈奴既没有发达的手工业,北方大地也缺乏制弓用的竹子,匈奴骑兵手里的强弓,又是从哪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事儿,就要先纠正一个误区:虽然竹子常用来做弓,但是竹子并不是做弓的最好材料。以《考工记》记载,秦汉时代想造一把好弓,需要选取干、角、漆、胶、丝、筋六种材料,这其中的“干”,可以采用竹子,但最好的材料却是“桑木”“拓木”等材料,“竹”只是排在后面的材料。所以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来说,“没有竹子”照样可以造弓箭

而考古出土的结果更告诉我们,汉朝同时期的匈奴,确实有造弓箭的技术。在内蒙古等地出土的岩画上,就有匈奴士兵持弓狩猎的画面。新疆鄯善古墓出土的“疑似匈奴弓”,由韧木、牛角、骨片、牛筋等材料制成,与《考工记》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就意味着,在匈奴的地界上,既不缺造弓的材料,也不缺技术。

当然,由于材料条件的不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造弓,也和中原王朝有一些差别。就以造弓弦来说,《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时中原出产的弓,都是用蚕丝来制作。而北方各部落里的弓弦,在没有蚕丝的情况下,则是用牛脊背上的生筋,晒干浸泡后作为替代,同样能制造极大的杀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无论对于中原王朝还是游牧民族来说,古代科技条件下,“制弓”都是个公认的高科技项目。以《考工记》记载,春秋战国年间时想制造一张弓,单是对其中的材料“筋”,就要进行酒蒸、捶打、拧紧、手撕等多个工序,上漆更要等到极寒的季节。在当时想得到一把良弓,至少要需要四年的时间。一张弓的诞生就需要这么多手续。至于箭支上的箭簇,也要经过打制、浇注等多个流程。传说中“手工业落后”的匈奴,真有这个制造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现代的考古结果,只是出土了“匈奴人用弓”的岩画以及“疑似匈奴弓”,但另一个实锤的出土文物,却足以印证当时匈奴的手工业水平:箭簇。在各个时期匈奴墓葬里,都有大量箭簇出土,且大多数的箭簇都是铁制,且做工相当精致。只要对比一下汉朝,就知道这个发现意味着什么——西汉早期临淄王刘襄的墓葬里,大多数的箭簇还都是青铜制。这也意味着,当年纵横汉朝边关的匈奴骑兵,也有着强大的军工技术。

特别是在作为当时战场上的重要技术——冶铁技术领域。匈奴的文物也常带给现代人震撼的发现:从内蒙古到贝加尔湖地区,都曾出土过匈奴时期的铁刀、铁剑以及铁制马具。特别是铁制马具的做工,丝毫不亚于中原地区。在伊沃尔加河下游的匈奴古城里,考古人员甚至发现了匈奴的炼铁炉子和铁渣。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遗址,却是匈奴成为“草原天骄”的重要助推。凭着这样的技术能力,“匈奴造弓箭”这事儿,丝毫不奇怪。

当然,虽然匈奴人包括“造弓箭”在内的军工产业,有着不少出乎现代人预料的亮点。但比起汉朝来,差距也显而易见。就以护具来说,匈奴长期使用的是木盾牌与皮甲。而以弓箭来说,匈奴的强弓虽然有很强的杀伤力,但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远不如汉军的弓弩。所以在晁错的《言兵事疏》里,也把“劲弩”“坚甲”,列成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重要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汉军也没少在这些“优势”上做文章。就以弩来说,《居延汉简》告诉我们,汉匈战争时期,汉朝严禁十石以上的弩出关。而汉军常用的六石弩,射程也可以达到260米。西汉中期的长安武库遗址里,已经清一色是铁器装备。拥有铁刀、铁甲、强弩的汉军,终于一步步确立了对匈奴作战的绝对优势。

这其中的差距,正如书写“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功业的陈汤所说:一个全副武装的汉兵,几乎可以对付三到五个匈奴兵。此时匈奴的“弓强马快”,面对汉军已经差距明显。“匈奴人能不能造弓”的问题背后,恰是自古以来,核心技术对于战争的推动意义。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装备》《匈奴史》《匈奴手工业发展考论》《考工记》《中国古代弓箭制作文献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