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杜牧对项羽的惋惜。就像杜牧所提出的这个问题一样,很多人都在抱有一种“期待”的态度,希望项羽可以东山再起。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从根源上还要归功于太史公的《史记》。司马迁对项羽的同情,影响了中国历代文人几千年。

然而,让人感到矛盾的是,文人们在同情项羽,贬低刘邦的同时,却又不一而同地怀念着刘邦所建立的那个大汉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亲”对于刘邦而言,是他人生中最“屈辱”的事之一。但这仅仅是其中之一,因为刘邦一生所经历的屈辱实在太多了。

一个亭长,最后能够统一天下,所凭借的除了能够识人用人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邦懂得“忍”。这是一个可以化屈辱为力量的男人,懂得“忍”是刘邦最大的优点。

或者说,这对于刘邦而言根本就不算屈辱。毕竟政治手段、外交手段都是他赖以生存的方式,以退为进,委曲求全,对于政治家而言也再正常不过,何谈屈辱呢?

不过,这件事如果换了项羽,那他大概率不会这么做。因为项羽只是一个将才,他与政治家还差了很大一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和亲”这件事到底是不是屈辱得分怎么看。

如果非要把和亲理解为投降的另一种方式,那么这的确是屈辱的。而事实上,和亲只是外交手段的一种。对于“重男轻女”的古人而言,嫁出去一个女儿,换来一段时间的和平,那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嫁给的人还是一个有着显赫身份的人,这真的算是屈辱么?只不过是听上去不好听而已。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认为只有打了败仗才会选择和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不管是军事上的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会把这个当做首选的外交手段之一。李世民不也和薛延陀有过联姻么?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李世民可不是失败者。

那么,刘邦的“和亲”就真的屈辱么?要想搞明白这一点就需要知道和亲是怎么促成的。

提出和亲的人并非是匈奴,而是汉朝的大臣刘敬。而刘敬之所以提出和亲一是因为天下初定,此时的汉朝无法以武力压制匈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刘敬的根本目的却并非只是和亲那么简单,他要的是同化。他要让匈奴的首领流淌大汉皇室的血脉,要以血缘关系牵制匈奴。甚至说,让匈奴人臣服于这种血脉关系之下:

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辨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

我们且不管刘敬的这个设想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达成目的,但能够肯定的是,无论是刘邦还是刘敬,都不是抱着“屈服”的态度去和亲的。

他们是要以主动和亲的方式,达到一种文化进攻策略。单纯地看这个初衷,我倒认为“和亲”对刘邦而言并不算屈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项羽会不会选择和亲,我给出的大概率是不会和亲。

之所以还有小概率,是因为在楚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和亲。而且这种“和亲”方式在当时那个年代非常的普遍,起码在很多当时的人看来,并不觉得这件事屈辱。

不过,依照项羽一贯的性格来看,他起码不会在刘邦所处的环境背景下去主动和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我并不觉得项羽不选择和亲仅仅是因为尊严。在我看来,项羽不选择和亲的根本原因是他就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一个“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男人;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又重新搞分封的霸王;一个不顾天下人眼光焚烧阿房宫,杀了楚怀王的人,你让这样一个不懂政治的人,选择外交手段换取和平,实在是不现实。

项羽的格局就在那里,在他的心里只有楚国那块地方,还有他自己所谓的“面子”。他的世界里没有天下,更没有天下人。

没有这些,也就不会让他有长久的政治规划。像刘邦这样,以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去同化一个敌人,化敌为己的大格局,项羽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他的想法只有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项羽的武力那是“天下无双”的。曾经的极大劣势之下,都能打出来背水一战的豪迈。是不会在“势均力敌”情况下选择妥协的。

“白登之围”虽然说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可事实上,白登之围绝非无解之题。

原本在战争的初期胜利的天平是倒向大汉王朝的,否则的话以刘邦的个性也不会贸然出击。

就是因为这个贸然的出击,让刘邦的轻骑部队过早地成了先兵,汉朝的大军在后面没有跟上。这才导致了刘邦被困白登山: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

虽然说刘邦被围,但对于匈奴而言这一仗也不好打。因为匈奴进攻白登山并没有什么斩获,刘邦虽然不能突围,可冒顿单于也攻不上去,从军事角度看这是一次不分胜负的交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是因为白登山上粮草殆尽,军士们实在无力支撑,这次作战完全可以演变成一次中心开花的战术。

只要汉朝的援兵到来,在外面给匈奴来一个反包围,到时候为难的就是冒顿了。可历史没有如果,白登山粮草殆尽,突围迫在眉睫。这才有了陈平献策,搞了一次“太太外交”。

单照匈、汉这次的交手情况来看,汉朝虽然有点“丢人”,但也不算真正的输,至于匈奴看似围困了大汉王朝的皇帝很光彩,可他说到底还是没有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的战场情况,如果把刘邦换成项羽,以项羽的勇武那他真的可以做到突围。甚至说是打乱匈奴的军事部署。

到时候,战场形势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原本处于优势的匈奴,将陷入援兵的围困当中。而以项羽的锐利兵锋,大破匈奴也未可知。

事实上,刘邦的“和亲”并非是被逼的屈辱,而是一种主动的策略。就像刘敬所说的那样,他要的是将来的“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可无战以渐臣也。”

这是一种外交策略,战略格局。这种策略和格局,并不在项羽的认知范畴之内。以项羽的性格是不会采纳这种方式的。

从另一个方面说,当时的匈奴并没有能力把汉朝怎么样。哪怕是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如果不是粮草问题,那冒顿单于也是没辙的。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真的把项羽和刘邦异位,项羽的反击能力是要强于刘邦的。他很有可能做到破袭匈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