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幼调皮,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开始搞破坏,将家中的物品都弄乱墙面上也画的五颜六色。

家长在收拾打扫的时候既费精力又费时间,和孩子说他们也听不进去,令很多家长头疼不已。

林女士的儿子4岁上幼儿园,这一天放学老师和林女士说,她的儿子将幼儿园厕所的水龙头堵住了,老师们怎么都修不好,只好找专业的维修人员前来维修,这其中产生的费用老师希望林女士可以报销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女士听到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感觉非常无奈,尽管她知道儿子性格调皮,但没想到自己说了他那么多次还是不听话。

回到家中林女士问儿子为什么这么做,儿子说只是想看看堵住水龙头后,水还能不能流淌出来。

喜欢搞破坏的孩子,有哪些心理?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搞破坏并不是故意的,只是因为肢体不够发达才会导致的破坏,这个时候他们无论是身体还是四肢都不够协调,很多动作做不到位。

孩子2至4岁的时候进入秩序敏感期,这个时候他们对物品的摆放,身边的习惯都有较强的秩序感,如果家长破坏了他们的秩序,孩子就会感觉很生气想要将物品放回原位,由此不小心将物品打碎。

3岁左右的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开始感兴趣,看到什么都想用手触摸,用嘴品尝,好奇心非常强。

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将身边的物品拿起来观察,或者是用摔碎的方式来看看这个物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孩子搞破坏,单纯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当家长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会感觉非常生气,于是会和父母赌气,故意将物品打碎来缓解内心的愤怒情绪。

还有些孩子是好心办坏事,他们开到别人需要帮助,就想动手帮忙,但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帮忙变成了捣乱,结果反而坏了事。

孩子搞破坏有哪些隐患?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年龄小搞破坏也没什么,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好了,其实这里面暗藏了很多隐患。

如果孩子是恶意的搞破坏,那说明孩子明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对的,却坚持这么做,那就是明知故犯,他们踩着家长的底线搞破坏目中无人。

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家长不加以管束,孩子以后还会做出类似的事情,甚至事情的恶劣程度要比这个高百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孩子在搞破坏时不会损坏自己家中的物品,会破坏别人或者公共物品,这样的孩子也是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但还是要做,这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家长如果发现自己家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一定要严加管束,不要等到他们三观定型了再去约束那就晚了。

孩子搞破坏,对他们有哪些积极影响?

当孩子出现搞破坏的行为时,说明他们的眼睛和手部的协调能力开始发展,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协助孩子一起成长。

平时和孩子做一些手工,让双手和眼部更协调,折纸就是不错的选择。

折纸的过程中,孩子需要不断的进行对比参照,确保最终折纸出的结果与预想是一样的,这个过程可以有效改善孩子破坏其他物品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孩子好奇心都很强,他们通过触摸物品来满足自己的猜想,搞破坏也侧面说明了孩子思维得到了锻炼,这个时候孩子的智商在快速发展。

虽然孩子的一些行为在家长眼中看起来很可气,但也说明了孩子比以前更聪慧了。

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和孩子玩一些需要动脑的游戏,像是解题类的、迷宫类的、益智类的都可以。

有些孩子在破坏物品之后,会想办法将他们拼接回去,这种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强,他们懂得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孩子破坏物品并不是故意的,家长不用严厉批评,平时可以买一些拼接类的玩具,积木就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各个积木的拼接,可以拼出很多图案,还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现孩子搞破坏,家长该怎么做?

家长发现孩子搞破坏后,首先要先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是无心的还是故意的,如果孩子是故意的,家长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坚定的告诉他们这个行为是不允许做的。

同时,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如果他们违反了这个规则就要受到惩罚。

如果孩子的破坏能力还是很强,家长就需要谨慎了,平时要多观察孩子的举动,适当时可以选择跟踪孩子,避免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

有些孩子在不小心打碎物品时,因为害怕大人的责怪会感觉恐惧从而大哭,这个时候家长要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远离事发地点。

同时,家长要安慰孩子,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下一次孩子可以做的更好,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心理留下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孩子无意间搞破坏时,家长要将这些破坏的物品搜集起来,存放在一个单独的箱子里,等到孩子上手工课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利用。

让他们学会变废为宝,是一项不错的亲子互动体验,孩子也更会珍惜手里的每一个物件,不随意搞破坏。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领和教育,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不当行为时,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改正,不要觉得小事不当回事。

很多大事都是小事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只有将罪恶的火苗掐灭,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今日话题】

你的孩子喜欢搞破坏吗?弄坏过哪些物品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