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课堂,尚长荣自我介绍,“我是一位从事舞台艺术70年的老演员。”他与师生们畅谈京剧艺术的魅力,故事从26年前开始,这是尚长荣一生最难忘的演出。
1995年,上海京剧院携《曹操与杨修》《智取威虎山》《盘丝洞》《李尔王》进京推出“京剧走向青年”活动,计划为首都高校学子演10场戏。北京理工学院协调会上,各高校学生会主席、文体部负责人都来了。“他们都是在校生,直言不讳:京剧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艺术,让大学生看京戏太古老了……协调会开得很不热烈。”
看到大家这种反应,尚长荣自告奋勇,用京剧旋律唱了一首周恩来诗词《大江歌罢掉头东》,“没想到学生干部们反馈挺好,觉得好听,也都鼓掌了。不过他们说,票可以领走,尽量请同学们看。当时真是一票难发。”
北京第一场戏《曹操与杨修》正逢隆冬,剧场来了逾千观众。尚长荣叮嘱剧组同事,“拿出十二分认真和劲头,节奏务必紧凑,表演务必强化,即便同学们退场,我们不受影响,坚持演下去,一定要演好。”他至今记得清晰,“第二幕起,同学们开始有掌声,掌声不断增加。演到一半,所有演员兴奋不已,那时候掌声已经超过20次了。戏结束后,据不完全统计,掌声将近50次,说明同学们认可了,没有人退场。”
《曹操与杨修》谢幕后,演员们被学生们包围。尚长荣说了两句话:感谢同学们冒着数九严寒来看我们的戏;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
26年后,尚长荣在华师大二附中前滩学校说,“我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在座的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分享26年前首都学子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戏曲艺术的热爱。”
尚长荣讲故事,也通过演唱现身说法,“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声,运用一辈子气息。演员用声音塑造人物,我们要用声音来抒发表达内涵和心胸,用真实的情感完成戏曲人物创作。同学们在早自习完成后或者课余时间,练练声、唱唱戏、念念古代诗词,还有收腹、立腰、沉肩、平视、圆场,戏曲基本功对身体也有好处。”
近年尚长荣主演的《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霸王别姬》等陆续登上银幕,“古典文学也好,中国戏曲也好,先别觉得高不可攀。”他认为戏曲艺术普及应该由浅到深,“先别把同学们吓住,一提京剧就是古老,古老就是守旧,守旧就是传统,传统就是高深莫测。古典并非不时尚,传统并非离时代过于遥远。要激活传统,挖掘优秀剧目核心,比如爱国主义、奋发图强、立志向上的剧目,在少年打下基础,发挥古典戏曲古为今用的优良作用。”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新编京剧时,尚长荣说,他看过一些。“各种模式探索,只要不是恶搞,不伤害主题核心,不应该计较。戏曲创作需要各抒己见,在实践中寻找更加可行、有效,能够适应观众欣赏习惯的形式。”
尚长荣讲座由《名家戏堂——大家谈艺·品味国粹》主办。该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教育局、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李佩红戏曲艺术工作室、上海古凡交响乐团联袂创建,以浦东新区逾50所学校师生为主,举办名家名师讲堂、戏曲观摩和手工体验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诸葛漪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来源:主办方 供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