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在《杨澜访谈录》节目中表示,自己发现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定位。他们会把“挣钱”作为找工作的首要条件,从来不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

同时,她还表示,现在年轻人不知道艰苦,过去有大把的人在大学毕业后进车间干活,但现在很多人做不到。更多的喜欢做投资、金融、工商管理,但如果都去做,没了制造业怎么办。

“没了制造业怎么办?”董明珠的发声,仅仅只是一己之私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假如没有制造业,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在全球贸易中,就俩硬通货,一是资源,二是基础工业品。金融都得靠边站。亚马逊,谷歌都还算不上硬通货。

从大国地位上,失去了基础工业品的存在,伴随的将是话语权的丧失。

同时,没有足够的军工实力支撑,“资源”这一硬通货同样守不住。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抗日战争,人类所吃的教训还不足以形成经验吗?

其次,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有着14.1178亿人口,假设每日消耗一张纸的话,这批资源又该从何而来?

再者,随着科技的发展,无数互联网企业涌向(合作或者立项)制造业,大量的科技产品催生着巨大的电子零件需求,所有产品将陷入无零件可用的尴尬,伴随着将是物价的崩盘,制造业的重要,任何文字来表达都是苍白的。

那么,职业选择该以什么作为标准?

选择了制造业,真的无可救药吗?

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2017年,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

实际上,我国在1998年才是探索高速铁路系统,到2008年,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如今,面对强势来袭的中国高铁,“中国标准”引领世界的时代正即将来临。风水轮流转,以往都是我国限制于人是,都是按照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来建造,不过现在国外的制造标准已经开始达不到中国高铁的要求!

正是因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才引来大国的眼光,我们才真正“入了眼”。

实际上,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而非技能。每个人都不应该因为职业选择而被贴上“浪费”的标签。

未来,制造业是什么趋势?

从“小米造车”到吉利百度成立的集度汽车有限公司,再到华为联合北汽推出的“阿尔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将视野再次转向制造业,制造业的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年轻人大量涌入互联网行业(快递、外卖等),工人的单价同样在不断地提高,工人待遇随着缺口的增大不断地提升待遇,(免费加班到三倍工资)从国家层面上,也会对此作相应的调整保证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知人才转向制造业,一系列新生的科技产品向全世界告知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职业歧视将不再区别行业。

“打工人是真丢人还是真需要?”答案很简单。任何职业的存在都有着一定逻辑,都不应该单纯看到表面而被贴上“浪费”的标签。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制造业都可以是一个值得选择的行业,而有没有用永远只能落实于你这个人,并非职业!

最后,我们做个讨论:你怎么看待董明珠所发表的这些言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