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是革命老区,是全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六个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以省为建制的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同志赞誉道:“山东全省是我们最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

山东的红色资源丰富,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重大史实资源。日前,山东美术馆馆藏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展开展:《画述百年》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过研究梳理,展出的藏品以反映的历史事件为序,从党的创建到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共分四大板块。展览作品涵盖了各画种多种艺术形式,多为震撼力强的大型作品,艺术化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不朽功绩。既是艺术家们几十年来怀着对党无限热爱的家国情怀创作热情的结晶,也成为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习党史的形象化教材。下面笔者就展出的《寒夜星火》进行赏析。

寒夜星火一一1921?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巨幅国画的作者,王磐德、周群两位画家是山东省卓有建树的著名人物画家。2010年7月,山东省启动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他们在备选题材中选择了以中 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山东省党组织的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为题材的创作。

这两位画家作为共产党员,尽管对王尽美、邓恩铭在觉醒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那段历史未能深知。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他们,作为共产党员,怀有革命英雄主义情愫,带着对历史的追问,沉浸于那段沉重的岁月,仿佛听见历史车轮隆隆驰过的声音,仿佛看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互相利用下,对山东大地和山东人民掠夺和压迫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他们也从苦难中寻找着那些为救亡图存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民族精英的身影,并与他们共情共愤共同焦虑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

在苦苦求索时,隨着俄国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马克思主义如一缕晨曦照进沉沉暗夜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中得到启示看到希望。特别是经过北京李大钊、陈独秀的启蒙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春风在神州大地激荡,毗邻北京的古老泉城济南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如向阳花木、近水楼台。1920年,在各种思潮中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通讯会员的王尽美和邓恩铭等十一人,发起成立了济南"励新学会”,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出版了《励新》半月刋,点燃了山东第一支火炬。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于当年7月代表山东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又成立了"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创办了工人夜校,在工人中发展党员,推动党的地方组织的建立。中共一大二大前后,陈独秀曾表示,湖南的毛泽东、山东的王尽美,发展组织和发动工人运动的工作是做得是最好的。"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如一炉红火,是齐鲁大地的革命火种,从此这火种生生不息。

他们还得知,在1961年,同是党的一大代表的董老董必武同志在去武汉途中的列車上滿怀深情地写了一首诗《怀念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王磐德和周群沉浸在这历史的波澜中,犹如在漫漫长夜里望见指引革命方向的北斗,听见了于无声处的阵阵惊雷,令两位画家产生了极大的创作激情,决定选取王尽美、邓恩铭成立"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重要史实,通过描绘众多在这段历史出场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重构并记录这一历史的真实,从中撷取瞬间的画面。

但是,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首先,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创始工作的王尽美、邓恩铭,他们以先躯者的姿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所进行的大量开拓性工作,其眼界、胸怀、秉赋和风度,是常人所不及,又如董必武诗中唏嘘的那样,他们的生命定格在一个年轻的时刻,只留下一个历经沧桑而永远年轻的“不老松”的伟岸形象。由于岁月更迭,几乎沒有实物史料,可见的史料特别是照片更极为罕有。迄今为止中国美术史上也还没有以这一题材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可供借鉴。经过调查得知当时成立"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所在地的山东教育会馆也不复存在。如何反映出当时的建筑和人物的风貌,是他们需要迈出的重要一步。

他们收集了大量反映民国时期的资料和老照片,研究了当时济南的民俗,一起观摩了《青春之歌》《大浪淘沙》《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电影,以便能对当时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外形和内在精神有深入地体认和感觉。他们去书店、进图书馆,阅读了大量中共党史和有关王尽美、邓恩铭的生平和革命经历的书籍,想方设法收集掌握了相关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仅存的王尽美照片三张,邓恩铭照片两张。又实地走访了东流水街一一中共山东省委旧址,以求近距离地感受革命先躯的謦欬,希望进入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更希望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在反复揣摩和设身处地的想象之后定下了初稿。

1921年寒冷的冬夜,因为是寒夜,既是历史也是季节,所以沒有色彩的堆叠。在山东教育会馆的斗室内,炉火烧得正旺,画面中央一盏带玻璃灯罩的明亮油灯是整幅画的聚焦点,旁边是修长身材如玉树临风的王尽美,站立在屋子左侧的C位,形成视觉中心。画面里共有十六人,有知识分子、学生、教师、工人、手工业者等等。他们如饥似渴,全神贯注在聆听,在期待着王尽美的善于用通俗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有的在记录,有的还在思考准备向他提出问题,有的也想谈谈自己的认识。虽然燎壶的热气在喷涌,但似乎最大的热源在那盏灯、在王尽美手中的那一纸讲义,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虽然整个画面以凝重的深墨色为主,但在以油灯为中心的长桌周围,油灯的光近强远柔,照在人物的面部和手部布呈现淡淡的暖色,以图在神秘的气氛中,由墨色的厚和暖色的淡产生一种光影或强烈或含蓄的对比,以增强画面和谐、稳定的效果,从而艺术地再现了那个历史瞬间的场景氛围,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以外在的光,显示每个被照亮的人物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改造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热望。因为他们不光是研究理论,而是结合山东革命的现实需要进行探讨,而且正跃跃欲试,从这里走出去,他们就将投入到各种革命的运动中去。

除了继承传统中国绘画诗情画意和审美趣味的内敛,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为了更好地把握时代特征和年代感,着力于塑造王尽美和邓恩铭的形象外,他们对画中的每个人物,无论是教师、学生、工人的阶层身份都给予深入细致的关注,进行了考证推敲,力求通过绘画语言表达出各自的形体、服装、神态特征并且着力于烘托主题。为此,他们找来了一些那个时代的服饰,挑选多名学生和老工人甚至在干活的农民工试穿,并摆出相关的形体动作进行写生和拍照,以便揣摹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不同的形体语言。史实中有一花絮:王尽美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晚会上他演奏了《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中国乐曲,他的多才多艺赢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二位画家据此在构成背景简洁的画面中使用的道具,借鉴了戏剧手法,在右侧边的报架上方走夜路用的马灯旁,挂着一把二胡,多才多艺通晓民乐的王尽美,会不时在不同的场合即兴演奏。用油印机印制宣传品的工作仍在不间断地进行着,这些都给充滿政治氛围和理论兴趣的严肃场合,增加了些许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气息。

构思的形成、草图的反复修改,几易草稿到准备工作就绪,用了两年,可以开始正稿的创作时,正如画中的季节,正是滴水成冰的隆冬。两位画家为了专心作画,在画室沒有暖气的条件下,穿着厚厚的棉衣,完成了作品。创作这幅作品共用时两年半,大画终于在两位画家的笔下,呈现出他们想实现的效果、达成的心愿:填补了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早期领导者王尽美、邓恩铭为主题美术作品的空白。 《寒夜星火》已经成为山东美术馆馆藏的山东革命历史题材重要作品。当人们站在山东美术馆的展厅里,在《寒夜星火》之前,感慨万端于当年革命的星火,这既是直感又能联想,革命的先驱者如普罗米修斯窃来火种,尽美恩铭,星灿其人。看到这透明纯净的星火,看到这后来燎原的星火,看到已成为代代相传的不灭的薪火,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我们每一个后来人莫不自问如今该有怎样的担当。这幅纵220厘米横360厘米的巨大国画的教育意义,在纪念建党100周年的当下,是不言而喻的。

回顾这段创作经历,在深入学习党史纪念建党100周年的今天,王磐德、周群二位画家仍觉得作品未能达到尽善尽美而略有遗憾,这大概也是每一位艺术家,在经过更长的时间里反思和沉淀之后,对自己的作品都会产生的心态罢。

读《寒夜星火》国画后致作者

觉醒时代正寒夜,料峭初春播星火。

齐鲁大地听惊雷,革命潮头卷新页。

如椽画笔能写史,激扬倾心细琢磨。

百年光阴凭追寻,巨作情深铸英烈。

(作者 田柔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