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尝三潭 · 惊艳

一入夏,容易没胃口,口味在两极间反复横跳.....

一极奔往酸辣

一极滑向清甜

好几年夏季,食谱就在火锅-水果-火锅-水果之间,不停切换。我钟情的水果,多是水分饱足的种类:淡淡的水甜味,要沁出果木香气,最好有来自山川云雾的味道。三潭枇杷,满足了对水果所有的美好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几年前,在开通高速与高铁之前,皖南皖北间并不通达,作为一个合肥人,是到25岁后,才第一次尝到传说中的三潭枇杷。那年同事去歙县采访三潭枇杷节。回来时,用篾筐带回一篓。我在心中嘀咕,沉的要死,一路提溜着多辛苦,水果店里多的是枇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小心翼翼地把篾盖揭开,一层一层,用白色卫生纸精心铺垫着,揭开一层纸,圆滚滚的枇杷,像一颗颗蛋黄,散落在雪地上,可爱的很。拎起一只蒂子,皮薄的吹弹可破,还没完全撕开,汁水已经流下来,赶紧用嘴接住,嗯,有山涧清泉的味道。同事说,三潭枇杷产自新安江上,是由山间的云雾和水汽滋养长大的。三潭枇杷上市时间不算长,果实的水分又太足,不好运输。虽然成名百年,但之前多顺着新安江水卖到江浙沪;我们这样的北方佬,没啥口福尝到,他才不辞辛劳人肉背回来。

第一口三潭枇杷的滋味,确实有惊艳到我,那是犹如初恋般的清甜与纯真。和它相比,平常从水果店里买的枇杷,肉质太过壮硕与厚实,缺了点娇弱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枇杷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很长,有两千多年。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其中就有“枇杷十株”。种植范围也很广,从南到北都有,是名副其实的“国果”。

其实最开始,“枇杷”二字专指胡人的木制弹拨乐器,水果枇杷因形似这种乐器,才沿用这个名字。直到汉朝末年,乐器喜提专用名“琵琶”,“枇杷”二字正式授予这金灿灿的小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枇杷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它秋孕冬花,春实夏熟。也就是说,一颗枇杷果,从孕育到成熟,要跨越整整一年。所以古人说,枇杷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在中国人的生活审美中,前院后园,总要栽几棵树的。背靠大树,才好乘凉。至于栽什么树,很有讲究。枇杷树因为四季常青,叶子又大又绿,果子被称为“黄金丸”,尤受老一辈人的喜爱。它也成为中国画小品中的重要题材。

齐白石先生有一幅枇杷图,千果万叶压枝低,把看的人能吓一跳。这幅画名叫《福祚繁华》,共分四屏。入画的都是枇杷,荔枝,豆荚,牡丹,芙蓉,月桂这些吉祥花朵和果实。齐白石自称:“余生平所作之画最稠密,以此四幅为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祚繁华之枇杷》齐白石

再品三潭 · 有感

“一江新安水,万重枇杷山。”

枇杷虽全国都有种植,但知名产区主要还是集中在南方。上个月,我曾去歙县古城参加“夜读徽州”的活动,第二天走读“新安江山水画廊”。第一次坐游船游览新安江,从深渡码头出发,一路飞流直下,“远处青山雾中现,瓦上蓝天似从前”,景色美不胜收。

已是暮春时节,两岸的山水呈现出浓郁的墨青色,游船服务员告诉我,“现在不是最好看的时候,下个月再来,枇杷正好熟,漫山遍野的绿点缀着金黄,那才叫美。上岛摘最新鲜的枇杷吃,又清甜又解渴,很享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说的“岛”,就是矗立在新安江上的深潭。新安江上最著名的深潭有三座:“瀹(yue)潭”、“漳潭”和“绵潭”,在这三个潭上又建了三个村。“三潭”枇杷,就是指产自这三个村的枇杷,最为甜美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国内五大枇杷产区之一,歙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素有“天上王母仙桃,地上三潭枇杷”的美誉。“游新安山水,品三潭枇杷”,以果为媒,三潭的枇杷节,已成为每年五月皖南最值得期待的盛会。

歙县的很多村落,都一面靠水,一面临路。走访枇杷园,以前只能舟行新安江水路,现在更可以自驾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因为交通的便利,散落在新安江一座座深潭上的千年古樟、九砂古村、绵潭特色戏等自然风物,也期待像三潭的枇杷一样,渐为天下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 是 一 年 枇 杷 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卖花渔村的花海、阳产土楼的晒秋、坡山的云海、姬公尖的柿子……歙县那些曾经藏于深山中的宝藏乡村,近些年纷纷跻身网红路线。特色乡村游,已成为文旅行业新增长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乡村”,其实就是回到自然,是非常符合中国人审美的生活方式。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两大优秀传统:一是“以史为鉴”,另一是“以天为则”。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天地间本就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品德,回到自然中,把浮躁的内心清理到虚空,向天地外物去感受,或许,在一颗小小的枇杷中,你也能格物出智慧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陶妍妍

转载: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