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主持人沈涛在相继拿出一个玻璃马灯、手电筒、红领巾以及白色毛巾后,发布了一道道具题。场上由30位选手组成的15支队伍,或迷茫、或淡定、或紧张,赶在答题时间结束前纷纷提交了答案。

当“南昌起义”的答案揭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薛晓建进一步解释道,南昌起义是在夜间秘密发动的,而这四件物品正是对此加以辨别的重要标志。

一问、一答、一阐释,正是大型融媒体互动节目《世纪航程—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学习达人挑战赛》(以下简称《世纪航程》)中的场景。这档颇具影响力的党史知识节目由浙江卫视和“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联合承办,以鲜活、具象的节目化表达将党史学习的过程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吸引了众多关注。节目的生动语态和创新形态尤其受到年轻群体的认可,带动了年轻观众学史、懂史的热度效应。

拓展党史交流的对话场域

一档聚焦党史知识的节目有多“热”?

党史节目的创新表达,已成为近期主流电视媒体的重要探索方向。如何让党史学习真正“活”起来、“潮”起来?又如何让今天的人们真切地“进入”每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世纪航程》提供了一份积极有益的尝试:不止是让党史知识传播出去,还要让传播效果真正有触达性。

传播要鲜活,内容本身就得鲜活起来。大量类型多样的题目,便呈现出节目在底层内容逻辑设计上的考量。其中既有选择题、填空题等常规问题;也有图片题,如展示中共一大代表登上红船时的场景,由图延伸出“出席中共一大的人员平均年龄为多少岁”的设问;还有音乐题目,《卖报歌》的出现更让不少选手感到意外,“一份报纸到底卖多少钱?”细节之外,皆是有益于普罗大众的新知。

多元化的创新题型,为党史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更为生动活泼的年轻态对话场域。而节目对此的探索并不止于此,《世纪航程》还创造性地调度多种环节设计,在进一步增强题型丰富性的同时,也让包括年轻观众在内的受众群体获得更丰富、异质的审美想象空间。

最新一期节目中,时代少年团成员宋亚轩、刘耀文来到青海省金银滩草原——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发射地。在他们的讲述中,一位科学家以自己的身躯保护重要数据文件完好无损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

“年轻态”的节目化探索

让知识竞技有热度、有能量

从首轮比赛独立答题,率先积到20分的50名选手晋级;到二轮比赛,50强选手按首轮晋级顺序依次从“峥嵘岁月”“激情年代”“逐梦征程”三个主题房间中选择其一进行答题挑战;再到三轮比赛,30强选手两两组队,向前20发起冲击……不断升级的赛制让选手们精神紧绷,也持续牵动着观众的心思,惊喜不断。

无论是情景演绎,还是外景VCR展现,都赋予了党史学习更多的故事沉浸感和实地探访感,《世纪航程》打破传统问答节目模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回忆峥嵘岁月的新视角、新途径,让比赛本身变得充满新意,触达更多年轻观众,竞技的内容亦为观众带来更多温暖与正能量。

一次融媒思维的知识落地

前两期节目中,来自浙江大学的“快乐博士”李欣楠,为缓解焦虑在排队时来了一段即兴“无道具洗手”表演,顺利晋级后“开心到飞起”的状态打破了人们对党史学习者的想象。真实世界中的他们,很多如李欣楠一样,有趣、生动又幽默,充满生命力与正能量。

而他们所代表的,正是党史学习的趋势所在——“年轻潮”。

当党史知识的对话场域从比赛现场延伸到线上平台,以年轻人为主的广大网友可以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参与节目共同讨论,创新话语传播的《世纪航程》让党史知识的年轻化落地不再是“纸上谈兵”。

同时,参加节目的选手不乏各年龄层党史学习的佼佼者,他们通过节目既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一批共同学习党史、热爱党史的朋友。金灿、金汉邈母子在“数风流人物”环节意外首题失利,但在金汉邈看来,“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在节目中认识到更多优秀学习达人,也增长了知识面,是另外一种收获。”沈涛鼓励他“这只是一个开始”,希望他能够用学识和积累,向大家证明现在的中国少年有多么优秀。

正如选手李欣楠所说:“比起大家觉得我多厉害、多强,我更希望大家看完比赛之后能够觉得原来学党史也是一个蛮有趣的事情。”宏大立意的实现需要依托于每一份鲜活、生动的参与,党史学习迎“年轻潮”,《世纪航程》的探索有“青春力”,这样的创新值得多一些,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