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最好玩”的年代,很多父母有过一种病——争宠病。

“你更喜欢我,还是更喜欢爸爸?”都知道这是个“挑拨离间”“左右为难”式问题,还是忍不住想问。

每个人内心的答案,都是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上小学的时候,牵着孩子的手,送他到学校,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有的家长(比如我),甚至曾经争着送孩子上学。

无他,体验一把“恋恋不舍”的感觉。

新鲜感退却后,孩子的叛逆期袭来,这种感觉几乎没有了。争着送孩子,演变成“争着去上班”。表现真好。

父母之所以喜欢孩子,除了血缘上的因素,伴着孩子长大的成就感、幸福感,是重要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升级打怪兽”的过程。可以这么概括:

它不断地折磨你,让你接受挑战,却也不断地打击你,让你不断失败;

但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你终于“升级”,能力提升,装备完善,有了打“更大怪兽”的可能,荡漾起满满的幸福感、满足感,欲罢不能……

——这个过程,和逐步沉迷游戏的过程,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父母养孩子是有可能“上瘾”的,要不以前怎么一家动辄五六个孩子?现在“升级打怪兽”难度提高了,但促使人“上瘾”的某些特质,并没有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孩子有可能“上瘾”,孩子“被养”——也就是父母教育——的过程,却几乎是反着来的。

这就导致父母在“养育上瘾”的过程中,跌宕起伏,一时升入云端,一时坠入深渊。

想想你“上瘾”的过程:为什么养孩子让你感到幸福?事实上,其中的“痛苦”比“幸福”多得多。

因为在养育过程中,你潜移默化地应用了“游戏程序”的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长痛苦”抵不过“短幸福”:

生孩子的过程漫长而痛苦,让你痛不欲生,但抚摸婴儿的那一刻,所有痛苦全部消失。

痛苦很长,幸福很短(接下来你将迎来不分白昼照顾孩子的至暗时刻),但“幸福”四两拨千斤,轻松地将“痛苦”KO。

游戏的程序设计,也包含了这一理念,你昏天黑地忙活、努力,只是为了短短几秒钟的“升级”过程。

“升级”带来的幸福很短,但足以抵消以前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信念执着:

每次孩子与你斗法,你都会默念“这是亲生的”,无比执着。

这种执念之下,孩子犯什么错,你都会认为“孩子不是故意的”。这显然是一种教育隐患,但在“上瘾”过程中,它功不可没。

3.对未来存在美好预期:

孩子无论表现多差,你都认定他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有挫折、有失败,也是暂时的;

即便残酷的现实对你的预期实施了“饱和攻击”,你内心的预期也不会有太大改变,因为你相信“万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过来,我们再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看为什么他“接受你的教育”时,无法上瘾,反倒叛逆

1.“长痛苦”一直很长,“短幸福”倏忽不见。

7门课,孩子1门不及格,1门优秀,家长首先关注的,一定是不及格的那门。

眼光盯着孩子的弱处、短处,和游戏正好相反。

短处必须关注,孩子也需要“取长补短”。但你不妨想想,如果某个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它会怎么说?

“小伙伴,你做得太棒了!简直是人群中的翘楚!如果你把XXX再提高一下,就更伟大了!”

很难学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屡遭打击。

在很多父母眼中,失败一次,仿佛就是失败一辈子,每一次考试,似乎都能决定生死。

在游戏中失败了,游戏怎么说?

“很遗憾,Gameover!没关系,再试一次吧!”

它会冲孩子唠叨个没完吗?

失败之后,家长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再试一次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过高的期望值。

这与上面的内容或许有冲突,但事实就是如此,毕竟现实太复杂了。

“你要争取考上清华北大。”

“985、211也行。”

“考上大学就行。”

这种看似“台阶式下降”的期望值,并无好处。

打游戏也升级,但从来不会让菜鸟直接去打“清华北大”那样的级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喜欢玩游戏,好好想想,游戏为什么能让你和孩子上瘾,而你的教育方式,却屡屡遭抵触。

别光玩游戏,也要学习游戏,尤其它深不可测的“心理诱导法”。

#家庭教育#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