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 (记者 郭剑烽)520在即,今天下午,上海市嘉定区检察院召开“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谨防网络情感类诈骗犯罪”情况通报会。据介绍,2020年以来,该院共办理涉网络诈骗案件50起,涉案金额1272万元,其中网络情感类诈骗占比44%,骗取的钱财占所有网络诈骗涉案金额的7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 “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谨防网络情感类诈骗犯罪”情况通报会。嘉定区检察院供图

通报会上,该院发布3起典型案例,警示提升反诈防骗意识。同在某婚恋网站注册会员的被告人沈某与被害人王先生自2019年便已相识。2020年沈某在该网站上另行注册了一个名为“娄某”的账号,没想到竟引起了王先生的关注。沈某谎称“娄某”是其好友,工作稳定,条件优越。王先生听后立马加了“娄某”为好友,不久便确定了恋爱关系。在利用“娄某”身份顺利骗得王先生12000元钱款后,沈某又生一计,分别伪造了“娄某”哥哥和“娄某”外甥女的角色,并将王先生拉进其组建的亲友微信群。沈某一人所扮演“群狼”,在群聊中将王先生团团围住,以低价购买香烟、哥哥小孩撞了人、手机坏了等理由频频向王先生骗取钱款。确定恋爱关系一年多,王先生与沈某假扮的“娄某”从未见过面,却因妄信他人损失钱款3万余元。而沈某早已将骗来的钱款全数挥霍,无力偿还。经嘉定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沈某因犯诈骗罪,前不久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五个月,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网络情感诈骗聊感情是实施诈骗行为的主要切入口,缺少感情寄托、渴望感情依托的人群则更容易上当受骗,不仅财产损失更给受害人带来难以弥合的情感创伤。”该院第三检察部业务主任周文柱介绍,一些婚恋网站注册门槛低、信息审核难,存在信息不透明、资料掺假等现象,为婚恋诈骗等违法为埋下隐患,需引起警惕。

据该院通报,网络情感诈骗以“爱”之名编造虚假理由、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实施诈骗,其行为一般有三个阶段:在婚恋网站、交友APP等社交平台上精心包装个人形象吸引异性;逐步与受害人建立感情布置的“甜蜜”陷阱;编造理由装病、求安慰、博同情骗取钱财,一旦得逞即“失踪”。

2020年2月上旬,王女士在社交软件上结识了张某。在闲聊中,张某告诉王女士说其开了两个箱包厂,家境殷实且单身多年。确立恋爱关系后,张某向王女士表示,他的父亲曾是某银行董事并且为其留下了价值3000万元的股票,目前急需钱支付股票转让的公证费用20余万元。王女士问朋友借了钱向张某转账19万元。案发后,真相水落石出。原来现实中的张某早已结婚并且还有诈骗前科。他收到王女士的钱后,大都用于归还赌债。经嘉定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日前被告人张某因犯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该院在办案中还发现,网络情感诈骗犯罪组织呈“产业化”发展、“公司化”运作趋势,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层级化”管理、“流程化”操作,形成“诈骗爱情屠宰场”,社会危害性极大。2018年起,一个以销售玉石为名的“公司”不断招募业务员,表面上是通过网络销售玉石珠宝,实则是在社交平台上搭识男性,业务员们根据公司提供的话术并由一位年轻女性负责提供外貌形象,通过视频通话、照片等取得被害人信任,以确定恋爱关系为名,要求其购买玉饰作为定情信物,在微信上转账骗取被害人钱财。经嘉定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该犯罪团伙共27人因犯诈骗罪,今年4月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至一年零十五日不等的刑期,并处相应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