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想一个场景,当人工智能遇上传统餐厅,将带来哪些颠覆性的设计?是一家餐厅全部实现无人化,由机器人提供服务;还是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通过创意设计改变餐厅的供应方式,使得顾客到店后对菜品结构、份量乃至制作过程一目了然而后精准点单,减少浪费、提升到店体验?

这是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设计创意学院院长教授娄永琪经历的一场真实设计案例。在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承办的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上,他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被人工智能淹没的时代,在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如果简单将人工智能理解为无人化,或许是一种对技术的误读。“将人工智能引入设计将会提供一个新场景,而这个新场景应当把技术藏到生活当中,从而让人们更好地,更有尊严地生活。”

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拓宽艺术创意的边界,更好地服务社会?在这场论坛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做出了率先尝试,成立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AAI),致力于艺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学科应用研究。未来,这个探索平台将聚集众多设计、计算机科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学者、艺术家,他们将共同研究智能算法在创意和艺术领域的应用,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并最终实现产、学、研、创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智能,为设计注入更多改造社会的力量

长期以来,艺术设计被视为一种小众的专业,“看不懂,太专业,不实用”甚至成为很多人对创意设计作品的刻板印象。

娄永琪指出,艺术是一种需求,人类的精神需要通过艺术来启蒙,而设计是一种潜力,它用来改造社会,具有改变的力量。“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成立于2009年,之所以定名为设计创意学院,就是刻意把艺术和设计分开,更多地把设计和创新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娄永琪打了个比方,如果用一个十字坐标系来表达整个设计领域,X轴是个体到社会的创造,Y轴则为从专业创造到日常生活。“设计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想把设计作为一种力量,从个体、专业的创造拓展到社会层级的,日常生活的创造。”

但问题恰恰在于,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今单纯的艺术已经很难给设计带来鲜活的创造力。娄永琪表示,引入人工智能,可以让设计得到再次“启蒙”和“唤醒”,这也是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建立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院方介绍,新成立的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明确了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通过艺术家、科学家的合作探索明确人工智能艺术的概念和边界;

第二步,搭建实验室平台完成技术突破,打破技术壁垒,让更多艺术家走进智能创作行列;

第三步,搭建孵化平台,让更多的创意设计作品实现产出和孵化。

“同济不仅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算法专家,也有美术和设计实力雄厚的艺术家,更具有产业孵化的良好土壤,未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将把人工智能艺术发展为将创意、艺术与产业高度整合的全链条。”娄永琪说。

人工智能艺术的门槛更高,需要复合型人才

当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上海嘉定南翔印象城,途径者会看到一只“鹤”扇动着翅膀,翱翔在天空,并俯瞰着整个城市。这只巨大的不锈钢“飞行鹤”,其实是一件翼状机械动态装置雕塑作品。它由数字艺术家张周捷和他的团队打造的,其重量达1.5吨,翼展长达13米,从而创下了世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飞行动态数字装置的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周捷也是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发起人之一。他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多呈现在视觉层面,但人工智能艺术还可以有更多可能。因此,未来实验室将携手众多人工智能艺术家拓展表现形式,在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等方面做出尝试。而未来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无论在在技术难度还是感官效果上都会超过这只“数字鹤”。

如果说,过去艺术家做一个雕塑从画草图开始,画完图,创作就已经完成,张周捷介绍,数字艺术家会利用计算机来创作造型,让数字状态的雕塑实现了造型可变。而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技术性和延展性会更强。“它在形成以后将不再受创作者控制,它可以自己适配,可以跟观赏者共鸣,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张周捷指出,目前人工智能之于设计,更像是一个黑盒子,“从输入到输出结果,中间没有必然逻辑性,它有自己的认知体系。” 就像在相机发明以前,人们难以想象何为照片,当下人们也难以想象一幅人工智能作品的庐山真面目,因为算法将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更新迭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丹尼尔·安布罗西《梦空间》,2016-2021,计算摄影+人工智能(艺术家供图)

正因如此,人工智能艺术的门槛更高。“人工智能艺术家需要时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审美、艺术观念,对艺术史的了解,还要有很深的技术储备、技术理解和洞察力,以及哲学的思考等。”张周捷表示,好的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将会史艺术家与科学家、算法专家跨界合作的成果。为了更好地推动跨界合作,此后,实验室将每年举办一次论坛,并在今年9月份举办一个大型展览,让更多顶级人工智能艺术家带着作品来到中国,并鼓励艺术家们以上海这座城市为母题进行创作。

当人工智能成为创作工具,艺术家会消失吗

那么,随着算法的迭代更新,智慧的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类的智慧?21世纪下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将来自计算机算法?在艺术领域的人机PK中,人类艺术家是否会占下风乃至于失业?

张周捷给记者举出一个例子。他说,放在艺术馆中进行展览的照片,既可以是专业单反相机拍摄而成的,也可以是傻瓜相机拍摄的作品,尽管后者在画质上并不优于前者,但如果它具备较高的艺术性,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震撼,同样也是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看来,艺术不仅是技术的产物,更关乎人的创造力和情感投入。”张周捷猜想,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或许会发展为类似Photoshop或 “美图秀秀”的创作工具,让每个人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意创作。

“人工智能的魅力就在于它用新的工具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不仅生动还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感染力。”张周捷说,“艺术就是传播信息。相比照片,视频传播的信息量远远高于一幅静态的画,而未来的VR沉浸式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信息量更大,冲击力会更强。 ”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