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巾帼不让须眉”,源自《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的典故:“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古代的巾帼英雄,如妇好、秦良玉等伟大女性,都是以征战沙场、建功立业,从而获得人们的尊敬。而现代社会中,女性不管在哪个领域,只要成为精英,都能获得大家的认可。

不过,相比大多数女性跻身的行业,火箭研发领域似乎就显得有些“高冷”。因此,2019年4月29日,在第15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礼上,一位身着军装的青年女科学家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魏诗卉,是唯一获此殊荣的火箭军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诗卉(最左)获奖照片

01

1978年出生的魏诗卉,目前是中国火箭军学院研究员。魏诗卉出生在军人世家,外公杨云卿在抗日战争爆发之时,投笔从戎,不畏牺牲,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杨云卿则响应国家号召,担任西北工业建设的设计师。

魏诗卉的父亲是一位部队的飞行员,经常给她讲诉军队里的事情。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魏诗卉从小就想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为祖国效力。18岁时,魏诗卉面对人生极其重要的择校时刻,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军事院校,并成功考入了大连舰艇学院。这所军校的水平,在中国所有军校里都属于顶尖水平,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的西点军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连舰艇学院俯瞰照

02

24岁时,魏诗卉在实验室里第一次见到了导弹的组件部分,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听完领导的讲解之后,魏诗卉对此更加着迷。在武器与战争的视频学习会上,魏诗卉观看了海湾战争的影像资料后,她深深体会到近现代战争中的残酷,明白了海陆空联合作战的重要性。

因此,魏诗卉确定了自己未来研究的方向,决定前往火箭军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火箭的制导和控制专业。毕业后,魏诗卉加入了导弹专家肖龙旭的团队,成了一位导弹领域的研究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龙旭照片

魏诗卉研究的第一个课题是某型号装备的打击精确度,对此她提出的研究理论是多次定型,用抽样数据和极致范围来进行精度测量,最后获得重大突破。后来此项研究成果荣获军中科技二等奖。

随后,魏诗卉又钻研起我国导弹的“关键组件在高性能状态工作时间短,寿命短,无法达到最高战斗力”的问题。魏诗卉认真钻研相关知识,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思考以及实践,跳出固有传统工艺模式,顺利地找到了这个难题的方法。凭借着自己的研究成果,33岁的魏诗卉解决了困扰我国导弹性能50多年的难题,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诗卉照片

03

此后,魏诗卉在制导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针对准度问题,她提出基于椭圆弹道,利用随机方向的变化方法来测定方向,并优化各种弹道与地面的互动数据,充分发挥了发动机的动力,实现了突破敌方防区弹道变化的问题。无论领导交给魏诗卉多么重大的困难任务,即使路途再远,工作量再大,她也从不抱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推演公式,不断研究相关资料。正是这样的精神,让魏诗卉在许多的重要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在导弹领域的多项空白。

魏诗卉及其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联动性质的新方案以及新思路:结合我国实际武器装备,攻克了自主导航和制导误差新技术,一举突破了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对于导弹方面的传统思维,大幅度提高了导弹在如今复杂电子辐射环境下的命中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弹照片

如今的魏诗卉作为军队的高精尖人才,已经成为军方新一代控制系统的负责人。但她仍在探索和提高我国导弹命中率的方法。在我国军事导弹领域,魏诗卉不仅是罕见的“巾帼英雄”,她也是无数年轻人心中的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