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冀州区贫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

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我区在大力推动精准扶贫中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不具备特困条件,且没有法定赡养人或法定赡养人赡养能力差甚至没有赡养能力的“两失”贫困老人,下大力量化解他们居住环境差、饮食卫生差、体质状态差、“有钱不愁吃了就是吃不到嘴里,也不愁穿了就是穿不到身上”的困惑,满足他们“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照顾”的内心渴求,2018年 9月份建成了占地30亩、拥有120间宿舍、可容纳200余人的失能失养贫困群众集中供养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持“小钱办大事”,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变弃为用”

财政投入50万元对闲置10年之久的原周村中学校舍进行改造提升,宿舍安装地暖、呼叫器,院落、甬路、淋浴、卫生间全部无障碍改造,建成高标准食堂,设健身室、娱乐室、活动室、图书室、小剧场,同时设置医疗室、康复室,功能完善、整洁干净、温馨舒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持“政策、程序、协议”互补,严把进出关口

明确政策,重点面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但无赡抚养人或抚养人没有赡抚养能力的三级以上肢体、智力、精神残疾等失能失养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严格程序,制定了认定评定标准,通过自愿申请,乡村审核,民政和扶贫部门复核,专业机构失能鉴定,指定医疗机构体检等程序后,民政部门审批办理。协议入住,入住群众与供养中心、乡镇政府、村委会、帮扶责任人、亲属代表签订六方协议,明确责任义务、临时试住以及进出程序。

坚持“政策整合、政府服务、社会捐助”三位一体,夯实保障机制

将入住人员享受的低保、特困、残疾补贴以及产业扶贫收益等资金整合使用,按照不低于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标准全面兜底。动员30余家企业、志愿者和社会组织与中心结对帮扶,捐助衣物、日常用品、健身器械,定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目前接受多方捐助30余万元,满足了日常生活用品需要。财政仅以劳务派遣形式负责10名护理人员的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持“衣食住娱医”一条龙,全程优质服务

护理人员全天候精心照顾,三餐丰富可口,定期洗澡理发,衣服被褥及时清洗,长期瘫痪群众贴身洗喂,患病群众按时吃药,并逐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康复训练,与乡镇卫生院、区医院、职工医院合作共建、轮流值班,突发疾病直送医院救治。同时,经常组织各类娱乐活动,看新闻、听广播、下象棋,文艺团体时常到小剧场演节目,每季度举办“集体生日”,让群众享受到了吃穿医住不愁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建设集中供养中心,把分散居住的“两失”人员从各家各户陋室病榻搬出来,住进了衣食住医无忧的供养中心,实现了扶贫脱贫由“分散低效”向“集中高质”的提升。群众在集体生活中形成了爱干净、讲卫生的习惯,有的戒掉了吸烟酗酒不良嗜好,有的多年老胃病痊愈了,有的在家卧床形成的“褥疮”消失了,身体得到康复,心情日益舒畅,大家纷纷说:这里一日三餐不愁、刮风下雨不愁、头疼脑热不愁,真是我们的“安乐窝”,谁来接也不走。特别是服务人员把入住群众当亲人,党员干部经常看望慰问、嘘寒问暖,从物质、生活、情感给予无微不致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密切了党群干群感情,达到了经济、社会、政治共赢的多重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区集中供养工作被省民政厅作为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典型向民政部予以推荐。人民日报、中国社会报、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移动网等媒体给予积极宣传和高度关注。今年4月,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冀州区贫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冀州新闻

记 者:张迎双、雷玉峰

编 辑:王晓雪

责任编辑:孙晓峰、夏宝玉

审 核:杨润晓

监 制:李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