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无论是秦国还是匈奴,都严重低估了赵国的战斗力。

尤其是秦昭襄王夜郎自大的认为,经此一役,天下便会以秦国为尊,大秦帝国号令一出,莫敢不从,也无人敢挑衅。可是他却忘记了“兔死狗烹”的道理,六国怎么可能让秦国一家独大呢?最终邯郸保卫战,秦国30万大军被赵、魏、楚联军所灭。

此外匈奴10万骑兵也被赵国横扫,这得益于大将李牧。他是战国末期,赵国唯一的良将,当然也正是这场历史上著名的“赵破匈奴之战”,成就了他“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威名。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赵国经历的一次重大失败,主要因为赵王受奸人蛊惑,派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善于守城的名将廉颇。与此同时,秦国启用战神白起,他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以佯败诱敌,分割包围,最终此消彼长,秦国取得胜利。

此战秦国坑杀了约45万赵军,当然也有人说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但毋庸置疑,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相当规模的一次歼灭战。此战过后,赵国元气大伤,整个战国形势基本上开始不可逆转地往秦国那一边,毫不夸张的说,秦国统一六国也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赵国经历了惨败,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依旧十分凶猛,甚至还打赢了两场令人刮目相看的胜仗:邯郸之战、赵破匈奴之战。而之所以赵国还能有此作为,首先不得不说的是,赵国本身就是一个以强悍著称的国家,尤其是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整个国家的战斗力空前强大。此外得益于赵国的外交策略以及还有良将可用等三方面共同促成了赵国的短暂辉煌。

邯郸之战

话说“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便被称为“白屠夫”。就当他准备乘胜追击时,一举灭亡赵国之际,却意外收到了秦昭襄王的王令,让部队打道回府。而促使秦王如此做的原因便是秦相范雎从中做梗。

原来韩赵两国怕赵国被灭了,下一个就轮到他们,于是派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的族弟)去秦国游说秦相范雎。之所以找他,是因为苏代知道此人心胸狭隘,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他是“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苏代跟范雎说,白起如果真的攻下邯郸,灭亡赵国,那他便有天大的军功。如此一来只能秦相只好屈居他的下位,即使不甘心也只能服从。范雎一想,好像还真的就是这么回事,白起功劳大了,那自己以后该如何立足啊。况且自己这个相位还是从他的前领导魏冉手里抢过来的,白起要是再借题发挥,给自己穿小鞋怎么办?

范雎细思极恐,于是向秦昭襄王进言说,这次打仗,秦军不仅劳累而且也死了不少人,这样下去,秦国都有可能被整垮,打仗不就是为了土地嘛,那就让赵国割地讲和吧。秦王一想想觉得也是,于是听从了这个建议而休战。后来赵国也答应割让六城换取和平。

就当赵国准备按照事先商讨的方案割让城池时,大臣虞卿却提议将这六座城池给齐国,因为秦王室贪得无厌的,给齐国还能一起对抗秦国虎狼之师。最终赵王采纳了虞卿的建议,不仅如此,还跟魏国使者订立盟约,送土地给春申君黄歇,交好楚国。

秦昭襄王看到赵国公然撕毁之前的约定,而且还密谋合纵对付秦国,于是一怒之下,派王陵率军20万攻打邯郸,但赵国方面由名将廉颇守城,导致王陵屡屡受阻。秦王也没想到赵国还由能力反抗,于是增兵10万,总计30万人攻打赵国,但依旧攻不破,秦兵反而死伤大半,如此可见廉颇并非浪得虚名。

后来赵国眼看便要守不住,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在门客毛遂的帮组下,楚国出兵10万。魏国原本跟赵国就是沾亲带故,信陵君魏无忌窃取魏王兵符,出兵10万。最终魏国、楚国援兵赶到,邯郸保卫战,秦国丢盔弃甲。这场战役严重消耗秦国的国力,推迟了统一。

那有人肯定会文,为什么秦王不用名将白起呢?其实秦王比任何人都想要白起挂帅,关键这白起一直说自己身体不适啊,不仅如此面对秦昭襄王发兵攻打赵国结果秦军大败,他还大说风凉话,试想不听使唤的臣子要了又有何用呢,最终白起被赐死。

其实在邯郸之战前,白起曾经明确告知秦昭襄王不要打,因为十有八九肯定会输。因为

虽然之前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秦军死亡也超半数,也是元气大伤。如果有其他国家军队参与进来,里外夹击,秦军必败。但秦王认为赵军的有生力量都被摧毁了差不多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后来秦军被联军攻打,损失惨重的消息传来。白起便说:“秦王不听我的建议,看看就是这样的后果!”秦昭襄王听到后十分愤怒,他感觉白起这是在嘲讽,于是下令强行叫他挂帅。但白起就是直接称病,没办法带兵打仗了。

秦昭襄王心里想“国家要你做贡献的时候,你就撂挑子不干了!”,于是气不过,白起被免去爵位,又过3个月,秦军失利的消息不断传来,秦昭襄王将这件事怪罪于白起,最终赐死了白起。

所以赵国之所以能歼灭秦军,主要还是因为秦军中没有大将,也验证了一句老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然而这也跟秦王过度自信,没有考虑到如果其他六国帮助赵国的应急预案有很大的关系。

赵国也借此次胜利,渐渐休养生息,没过多久北方的大患匈奴频繁骚扰赵国边境,但赵国人不怕,因为镇守在这里的是名将李牧。这里得说下,为什么长平之战没有用李牧去打呢?因为那个时候李牧还在跟匈奴打仗。

赵破匈奴之战

李牧面对匈奴来袭,他始终坚持以退为进的方式,简单来说,只要匈奴进攻,他们便立即销毁物资,这样一来匈奴觉得就算打仗但是也没有东西抢,最终便取消了念头,有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就这样赵国边疆稳定了近十年,但在匈奴的脑海里便认为李牧就是一个胆小怕事主,甚至就连赵军中也有一部分认为李牧懦弱无能。此事便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他觉得十分丢脸,一气之下边将李牧召回。可是失去李牧统领的边境,战败连连,赵孝成王便再次请求李牧回归边疆。

回到边疆后,李牧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边关问题,他先用金钱或者声势浩大的演讲来激活将士们杀敌的士气,然后再派出一些老弱病残的军队带上让人无法拒绝的物资吸引匈奴前来抢夺。

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自然不知道这其实是计,一看到物资,便眼睛发绿,屁颠屁颠的带着小股部队就杀来了,同时便发现了原来抢劫是这么的快乐。然而从这些军队里套出城池里有颜如玉、黄金屋、反正就是十分繁华从而吸引匈奴进城抢掠。

其实李牧早已经偷偷精选战车1300辆,骑兵1.3万人,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总兵力大约20万人,但是这些都隐匿在暗处。当匈奴攻进城内,李牧作势假装出击,又很快战败退兵,这样匈奴坚信赵军都是草包,于是带领10万骑兵直击而上,却不曾想想被“包了饺子”,迎来了赵军围剿。最终这场战争以赵军的大获全胜迎来了结局,匈奴军队10万骑兵全部被歼灭。

不得不说,李牧这盘棋下的有点大啊,特别是让匈奴认为赵军包括李牧在内都是贪生怕死、草包,上不了台面。

战国四大名将,赵国和秦国各占两位,而赵国灭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君的昏庸无能有关。相反纵观秦国,凡是大事,交代给手下人去办,就不会太多干涉,虽然心里可能不信任,但没有从行动中表现出来。因此赵国如果都是任人唯贤的君王,它肯定也不可能会输的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