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来袭 医者逆行

作者:涵 墨 2021-05-23

——记武汉协和医院放射科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4月8日,是武汉解封一周年纪念日。朋友圈晒出了抗疫日记和日记里穿插的抗疫图片,其中就有武汉协和医院放射科的医生们。他们的笔下流淌出来的语言虽然不是豪言壮语,略显平淡,但那都是发自逆行者肺腑的声音,是他们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万众一心抗击疫魔的宣言书,是大难之时一线抗疫人员“三观”的集锦,是人一生中回忆起来最无悔的一抹靓色。

动员有力

"我们科里的每一位,首先要做好个人的防护,然后去战斗,同时一个都不能倒下。"

"我们同你们站在一起,都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对逆行随时可能感染的危难时刻,放射科主任郑传胜教授、梁波书记和雷子乔主任温暖人心的话语,坚定着放射科技术团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56岁的介入科技师长曾军在领导发出动员令后,第一时间在朋友圈留言:“老技师有话说,每每在国家危难时刻,都会有协和放射人战斗的身影。1976年唐山大地震,骨折灾民很多,急需诊断复位。我科毕德润老师临危受命,连夜赶赴灾区,使用便携式X光机现场拍片,困难可想而知。但毕老师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次家门口的疫情,也需协和放射人挺身而出。在雷子乔主任带领下,科室每一位技师都第一时间深入抗疫最前线,克服困难,投入战斗。郑主任已宣布大排班,大家都要做好准备,不辱使命。如果排上我,老夫也会披掛上阵。放射科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铿锵有力的动员,温暖人心的关怀,放射科历史沉淀精神的感召,激发了大家火热的战斗意志,大家纷纷请战,发誓不战胜疫魔,决不收兵!

火线传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协和医院这次开设抗疫的医院有本部、协和西院、协和肿瘤、展览馆方舱医院、江汉方舱医院,辐射范围广,投入力量大。放射科下设普通放射、CT室、MR室、介入放射科五个部门,累计投入医技护300多人。

疫情初期,放射科由于在思想上、行动上即进入“战时状态”,树立起战之必胜的信心。初期日均300余人次的肺部CT检查,在平时可能不算什么。但在这个特殊时期,技师们除了完成日常的患者检查,又要解决发热患者和疑似患者筛查,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科学防控使每一位技师承担起了患者分流筛选、消毒及义务宣教员。反复进行的设备物表消毒和房间消毒成了大家时刻必做的功课。哪怕是除夕这一天,发热患者到放射科CT室检查的人数依然没有减少,但科室的防控工作一刻也没有放松。

当防疫进入白热化阶段,检查技术人员有的需要轮休,有的需要隔离,人员严重不足,全科统一行动,全力支援一线,最后,介入放射科仅留了一名62岁的同志值班,空巢去了一线。

作为本部支援西院的第一位放射技师罗序佳老师在2月17日自己的朋友圈发布的一段自白“今天拍完45个床边的心情:原来拖班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拉,全身湿透什么的已经不是最可怕的了,可怕的是你要输入并核对信息的时候,眼镜因为湿透和起雾根本看不清,又因为在重症病房污染区不能取眼镜调整,只能从眼镜旁边的缝隙里努力看那已经花了的字,猜测它原本的样子!”。在前方迷雾重重,一切都不明朗的情况下,他当时也没有时间去想这是为什么,只知道披上白大褂,穿上防护服,身上的担子就得扛起来,疫情来势汹汹,如果作为医生都怕了,退缩了,那患者不得绝望?带着身上的责任与使命,虽然也有担心和对疫情走向的不确定性,他毅然选择的是奋不顾身,支援结束后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本部急诊CT,直至4月8日解封,筛查新冠肺炎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序佳抗疫现场留影

本部技师谢光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2020年2月7日,元宵节前夜,小雨。封城半个月了。夜晚的路灯依然明亮,冷雨的大街上很难见到一个行人。发热门诊和急诊CT依旧忙碌。朋友圈再炸,都是关于肺炎的事,医疗物资缺乏,李文亮医生走了,悲观的情绪在发酵。马上上班了,内心依旧平静。随口问身边的队友慌不慌? 年轻的同事笑着说,不慌!扛到!在我看来,这里没有什么英雄,不过是新生代学着前辈的样子开始担当,我认为作为老同志应该淡定和保持平常心,不要把恐惧和悲伤的情绪传导开来。检查室一刻也没有停顿,也没有时间让你去懈怠。‘没事,我在,我来’!这是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彼此熟悉的声音,忙而不乱,稳而不杂,每天都温暖和鼓励着彼此。为了挽救患者生命,一个班下来,即便雾气花了眼睛,汗水浸透衣服。但没有人有怨言,没有人选择退缩。此刻才真正体会生命相托、 责重如山的意义。”

马金强和罗序佳一样,疫情之初,就由本部派往西院一线,支援住院部CT、床旁DR、方舱CT以及沌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舱CT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金祥现场留影

每天早上醒来就收到年幼女儿微信留言:爹地,早日回来带我去游乐场玩,第一时间他含着热泪在朋友圈向亲友们报了平安。他的口头语是虽然一线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是协和人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畏惧”二字;在住院病房进行床旁DR拍片的时候时常碰到从本部过来支援的医护同事,初闻其声,犹疑惑,遂试探:你是×××?确认过眼神是对的人,会心一笑,互相寒暄,互相叮嘱,在充满恐惧的寒冬腊月给人以温暖,鼓舞着人心,短短的“邂逅”,然后各自回到岗位,继续投身“战斗”,为期一个月的协和西院区支援结束后,他又回本部急诊CT直至4月8日解封。他们这段时间工作下来,人瘦了一圈。马金强笑笑问同志们,现在变苗条了,我是不是变得更帅了?!

老兵精神

魁悟的身躯,着上厚厚的防护服,让他显得如企鹅般笨手笨脚。但他脸上始终带着笑意,两眼炯炯有神,表现得从容谈定。同志们为他的这种浪漫和乐现现实主义精神所感染,并在他穿的防护服上,画上漫画,并写上“曾哥”字样,然后与他一同进入江汉方舱医院。共同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军现场留影

他就是介入科的技师长曾军。

疫情暴发后,领导考虑他已五十有六,就跟他说,你是老同志了,如果疫情不到火烧眉毛的时候,你就在家里值班吧。但是,后来疫情一日紧似一日,所有人都要抽调去一线。此时此刻,他说,非典时期,我上过一线。这次前线需要我,我没啥说的,再上前线,二进宫。曾军身体胖,防护服穿上很难。清晨,刚下过雪,外面很冷,他要在车里把全身衣服脱光,然后才能穿上去防护服;最难的是下班脱防护服,他一个人既要脱防护服,又要消毒。他做得特别认真,因为不能把病毒带回家,传染给家里人。保护好家里人,也是保卫了大家。这段历程,曾军在2月17日的日记中这样记载:“昨天接连两条噩耗传来,因感染新冠,熟悉的人又过世了两个,心情非常沉重。明天又要进方舱医院,以至入夜难眠,是紧张了还是怕了?应该不是,非典时期也是义无反顾,扎入发热门诊一星期,云淡风轻;是想的太多还是老了?不得而知。清晨,来到武汉市展览馆方舱医院,广场上红旗飘扬,保障车辆有序停放,各类人员匆匆忙忙。大厅内神秘莫测,新手不敢造次。乖乖领了一套所谓加大号防护用品,在我俩个小伙伴的帮助下,连拉带拽终于披掛停当。条件是真的艰苦,没有缓冲间,没有休息室,穿脱防护服露天作业不带座椅,我的腰和肚腩着实委屈了一下。5个小时没吃没喝不带上厕所,需要一定的忍功。可我们的小鲜肉们,没有一句埋怨的话语,积极,乐观,充满着大无畏的浪漫主义,不断的关心我,照顾我,还在我的胸前画上漫画,多么好的年青人,多么好的同志,这正是我科的优良传统,正是协和放射科的希望所在。年青真好!给人惊喜的是联影CT机,非常智能化又好操作,学起来也快,车载CT没去,情况不得而知。另外,几个外援同志非常不错,也非常不容易,一定要保护好他们,让他们能平平安安的凯旋而归!在此也谢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鼓励!”

这只是放射科许多事迹中的点滴!

全员上阵、全力以赴、精诚团结、逆行无悔,武汉协和医院放射科在抗疫一线取得的成绩,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星空,让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