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 日寇入侵华北,一时人心惶惶,分离流散。此时,偌大的华北,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为了留存民族的火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几经商议决定合并南迁。 1937年8月 三校师生辞却了五朝宫阙,携带无数珍贵的科研资料、教学器具,突破日军重重封锁,前往长沙,组建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 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2月,长沙便遭到日军的威胁。 1938年 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再度启程,南迁昆明。 1938年2月18日 闻一多先生为文学院的师生上了在长沙临时大学的最后一课,他说:“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联大师生们几经周折,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千里迁徙,徒步行走,携带着民族的希望与火种,西南联大师生终于在昆明扎根建校。

自此,联大8年,在烽火硝烟中求生存,塑栋梁。任风雨飘摇,我自巍然耸立。

几经周折

同样是193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许渊冲失望地翻看着全国大学统一招生简章。因为他仔细看了几遍的招生简章里,都没有清华大学的名字。

那时的清华大学,是文科教育的顶尖学府,大多文科学子都有一个清华梦,许渊冲也一样。许渊冲理科成绩一般,只想报考文科,但是一看招生简章却不到清华,于是大失所望,不知所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许渊冲

后来许渊冲仔细一问,才知道清华、北大、南开已经联合组成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了,于是他决定高考第一志愿报考联大外文系,第二志愿报联大师范学院英语系,第三报武大,第四报浙大。这也是他一生的重要决策。

许渊冲打算报考联大外文系。但是江西教育水平不高,那时全省甚至没有一所大学,南昌二中虽是全省最好的中学,每年考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屈指可数,例如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吴有训,就是二中首屈一指的首届毕业生,而许渊冲自认为并不在屈指可数之列,能考上联大吗?

许渊冲说虽然他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但学习方法非常可笑,他把英文二十六个字母中的最后四个编成口诀:“打泼了油,吓个要死,歪嘴!”这样才勉强记住了。后来学习生词,他又在“儿子”(sons)下面注音“孙子”,在“女儿”(daughters)下面注上“刀豆子”,就是用这样动植物不分、长幼无序的方法死记硬背的,那时的许渊冲自然对学英文没有什么兴趣。

升入中学后,许渊冲喜欢集邮,而认识英文却可以知道是哪国的邮票,他这才觉得英文有点用处。那时许渊冲有一个表姊在美国学教育,有一个表哥在欧洲学音乐,他要他们给他寄邮票来,结果得到了美国的自由神像图,德国的萨尔风景票,许渊冲玩得爱不释手,仿佛旅游一般。

初中三年级时,许渊冲写了一篇《集邮的经过》,寄给芜湖《邮话》杂志,那是他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才增加了学习英文的兴趣。

于是在高中二年级时,许渊冲突击背熟了三十篇英文,包括莎士比亚《恺撒大将》中的演说词,考试成绩居然从中等跃居全班第二,从人中人变成人上人了,这又加强了他学英文的信心。

到了高中三年级,许渊冲在永泰河滨读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英译本,觉得人与自然融洽无间,这是他从前读郭沫若的中译本感觉不到的,尝到了学外文的甜头,他的决心就下定了。加上那时浙江大学从杭州迁来江西泰和,也带来了西子湖畔的歌声,他们就跟着大学生唱起英文的《江上彩虹》来,仿佛要用歌声组成彩虹,飞上高不可攀的象牙之塔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之前,名牌大学只在当地招生,要考清华、北大就要北上,不但需要屈指可数的人才,还要屈指难数的钱财,二者缺一不可。平津京沪失陷之后,各大学纷纷迁往内地,举行统一招生考试,并且不收学费,反而发给贷金,这对没有钱财的人才,才是大开了方便之门。于是许渊冲和二中毕业班的同学,多半都在浙江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报考之后,是焦急的等待,许渊冲也不知道自己考的如何,那时也没有什么便捷的查询工具,一切都要靠报纸“官宣”为准。直到读到10月30日的报纸,许渊冲才知道自己考取了西南联大外文系,这也才定下心来。

许渊冲考取了联大,同时考取的同学有吴琼(曾为清华大学英文教授)和万兆凤(曾任江西师范大学英文教授)。许渊冲的同班同学中考取中央政治大学的有贺其治,曾任驻英国利物浦副领事,也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考取交通大学的有徐采栋,曾任贵州省副省长,后任九三学社中央第一副主席。考取中央大学的有廖延雄,曾任江西省科学院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取厦门大学的有符达,后来是江西电厂总工程师。许渊冲曾说,回想他们这一班人,当年风华正茂,后来各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现在不是幽明隔绝,就是天各一方了。

但取是取了,去不去呢?许渊冲又陷入了一轮新的焦虑中。如去,交通不便,不知要走多久,不知要用多少钱,万一在中途遇到战事或轰炸,又如何办?或到后交通断绝,经济不能接济,又怎么好?如不去,也不愿老在这儿,也不愿找事,也不好休学,又怎么办?去呢?不去呢?

还是要去的,许渊冲下定了决心,向父亲借支了3个月的薪水,辞别江西,经过湖南,从桂林、柳州、贵阳……辗转前往昆明。

在桂林许渊冲还认识了联大数学系的同学廖山涛,他穿一件土布大褂,说一口湖南土话,谁也看不出他是数学考第一的新生,后来会得到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数学奖。许渊冲和同学们同到汽车站买去柳州的票,走这条路的人太多,拥挤不堪,花了十二个小时才挤到票,所以他再也不喜欢走大家走过的路。

到柳州后,许渊冲托人买到了经贵阳去昆明的汽车票,开始了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征。

远看是白云笼罩的重峦叠嶂,身入其境,却成了灰雾朦胧的绿树青山;回顾所来径,又是“苍苍横翠微”了。人生的道路不也是一样吗?在想象的望远镜之前,在回忆的显微镜之下,生活就会发生肉眼看不见的奇光异彩。

到昆明后,许渊冲填了一阕《西江月》词:

山下白云缭绕,山头马达轰鸣。

飞越关山万千重,青天开颜相迎。

早有凌霄雄心,今日壮志竟成。

魁星楼外树连天,报道已是昆明。

想当年笳吹弦诵在山城 ;

愿今后桃李花开满园春!

此时的许渊冲,与联大共始,四年大学,一年军旅,又在联大校友创办的昆明天祥中学教了几年书,也算是与联大共始终了。

永远的西南联大

联大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中兴业的人杰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一粒沙中见世界。本书就想沙里淘金,从平凡的现实中找出不平凡的成就来。梁启超讲杜甫《石壕吏》时说:诗写得越真就越美,说明真即是美的道理。真或现实是平凡的,美却并不平凡。真加真如能等于美,那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了。

联大8年,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4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联大校友参与研究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计算机……西南联大是真与美的完美统一。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一个民族总会有这样一群人,于硝烟战火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人,写的这样一群人的故事。 这是许渊冲和西南联大的故事。

《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

许渊冲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 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