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位于北京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延庆多民族交融并存、多姿多彩的文化,从而衍生了丰富的非遗项目,包括故事演绎类、音乐演绎类、动作表演类、手工艺术类、饮食类、其他类共六大类,其中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等376项。
为传承非遗文化,延庆区融媒体中心今年倾力打造“让非遗‘火’起来”品牌宣传。在电视专题栏目《印象妫川》中推出“让非遗‘火’起来”系列专题报道,传统媒体平台配发相关报道以及新媒体平台,“延庆融媒”微博、微信、北京延庆APP,全平台共同推送火勺、酿酒、花馍、坠胡、古琴、葫芦烙画、面塑、旱船、剪纸等非遗项目相关报道,助推延庆非遗“火”起来,并制作生动形象的融媒产品,让延庆非遗走出延庆,走向世界。
它是传承了五百年的民间舞蹈,一人一船,踩着鼓点,做出劈波斩浪的舞蹈动作,美感十足,从最初的一只船到今天的九只船,在时代变迁中,它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催生新的内涵,它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享受,载歌载舞间,展现出延庆人民积极向上的风貌,它就是在新时代的长河中航行的“延庆旱船”。
在延庆一年一度的文化花会上,旱船表演总能吸引众多观众。旱船因道具造型独特,表演套路丰富,伴奏喜庆热烈,长期以来深受延庆人的喜爱。
2005年,延庆旱船成功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在延庆,不少乡镇都有专业的旱船表演团队,其中,井庄镇老银庄村旱船表演团队的“九只船”在全区颇负盛名。
老银庄的“九只船”是以《白蛇传》为故事模板,一个“艄公”引着九只船上场,九只船又分为三组,每组分别有“小青”“白蛇”“法海”三个角色。
老银庄旱船表演中艄公的扮演者叫杨建生,他是地地道道的“旱船世家”,爷爷舞旱船,父亲是名乐队演奏人员,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杨建生顺其自然地接过了舞旱船的技艺,这一舞就是二十多年。
只要有演出,无论多么忙,杨建生也会回村参与表演。杨建生扮演的“艄公”舞台上看起来潇洒自如,但是他却是整场表演的关键人物。
艄公扮演者杨建生说:“‘艄公’这个人物,必须得对鼓乐队的节奏点掌握好,还得对旱船跑的套路熟悉掌握,这样才能带领好整个队伍。”
不仅仅是老一代人,非遗传承也在学校生根发芽,距离老银庄不远的西二道河中心小学,小学生们开始接触并喜欢上了旱船表演。
西二道河中心小学是井庄镇两所小学之一,2016年,在延庆区文化馆的帮助下,西二道河中心小学引入了第一批旱船。
西二道河中心小学旱船指导老师王晓堂说:“孩子们当时看到新的旱船特别激动,都想上去试一试。出于对旱船的重量还有学生的体力考虑,我们选择了四年级以上的同学组成了旱船队,20名队员经过排练后,现在已经能够进行十二只船的套路。”
西二道河中心小学引入旱船表演,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到了2017年,延庆区委区政府为西二道河中心小学授予“青少年旱船传承基地”的牌子,西二道河中心小学学生旱船表演也走进延庆区各大活动现场。
然而,单纯的小学生舞旱船并不是旱船进校园的初衷,如何能在传统的旱船表演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成了摆在西二道河中心小学教师眼前的首要问题。
2017年底,西二道河中心小学在旱船的基础上引入了轮滑和冰滑,让孩子们能够架着旱船上冰,把传统旱船表演与冬奥的元素进行巧妙的融合。
今年初,一批全新的旱船运抵西二道河中心小学,这批旱船船身为白色和蓝色,上绘冰雪运动元素图案,架构由热熔管撑起,减少棱角和尺寸,同时船身重量更轻,孩子们更省力也更安全。
如今,西二道河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每周都有轮滑课,在专业教师的教导下,孩子们身着蓝白冰雪元素的服装,在场地身轻如燕,来回穿梭。
孩子们架着旱船在操场上跟随指导老师滑出一个个传统的套路,纯洁的冰雪与传统的舞蹈在操场上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引入旱船后,西二道河中心小学已经走出了四届毕业生,大约60个孩子身负旱船技艺走进中学,将旱船这一文化传播给身边的人。
五百年传承,今天的延庆旱船仍旧以最传统的姿态存在于大众视野之中;从老班子到小学生,延庆旱船又在一代代传承中迸发出新的时代火花。
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在广大旱船爱好者的大力支持下,延庆旱船必将在新时代的长河中劈波斩浪,书写全新篇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