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学更应该谈中国精神

……从袁老的逝世想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袁老逝世的消息,最早是在5月22日上午11时52分,同学发的一条朋友圈,但紧接着第二条朋友圈就是辟谣,直到下午3时58分发的第三条朋友圈,然后看到朋友圈许多人都在转发,随后我看到了5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的评论。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老人走了,举国同悲!看来此事已经证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袁老,我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大多都是通过网络和电视的宣传报道,留给我最深印痕就是他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不仅为我国粮食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其实对于杂交水稻我以前一直有个误区,误认为杂交水稻就是转基因水稻,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搞明白这完全是两码事,他们唯一的相同点就是都可以提高产量。

下面是袁老提出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系统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转基因水稻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查阅资料才明白,杂交水稻是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通过人工杂交技术,将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水稻品种当中,而转基因水稻则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将具有某些特殊功能的基因转移到水稻的基因组当中,使其表达出特殊的功能。

袁老先生走后,看到消息说从噩耗传出,在短短三个小时内,却汇集起数千人。站在最前面的,竟然全是年轻人。载着袁隆平遗体的灵车,从地下通道,缓缓驶出。其中有20多岁的女孩,追着灵车,喊得声嘶力竭。地铁上,很多二十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都捧着白色的花束。他们衣着各异,却都异常沉默。深夜十一点,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在殡仪馆外,还有市民排队为袁老献花。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仍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这一幅幅画面不由得让我再次回忆起去年疫情时期的武汉,据报道在支援湖北武汉的医务人员中,90后00后有1.2万人,差不多是整个队伍的三分之一。其实早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人们曾面对地震灾区的年轻志愿者,感慨“最年轻的80后也成了中坚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2008的大地震、2020武汉疫情,还是今天袁老的离去,年轻的一代用行动证明了他们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曾经,我也一直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在父母甚至两代人的呵护下,尽享了几辈人的宠爱,很少懂得感恩。但今天无论是送别袁老还是抗击疫情,同样年轻的面孔,站到了前列、冲在了阵地的先沿,这一幕幕让人触动。这群年轻人,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坚强且独立。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评价这代中国青年:他们不是什么“小皇帝”。“或许我们对这一代人知之甚少,才没有真正看到这一代年轻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中国精神。”于是我也想说:他们才是中国年轻人最该有的样子。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把中国的精神传递给这一代,我觉得这是我们更应该做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曲实验小学 王培峰)

发布:晋北文化平台

作者:王培峰

编审:张开明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