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贫困逐渐被消除,但新的贫困又来了,不得不让人们重新面对。

消除的是绝对贫困,而随之而来的是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就是人们说的经济条件非常差的情况,可以说,脱贫致富的力度加大之后,绝对贫困人口逐渐消失,转化为相对贫困人口

相对贫困并非指普通人和大款的区别,而是指一些负债的相对“富裕”人口。一般来说,城里人比农村人要富裕,但很多城里人家里没钱,都把钱用来买房子了,买车了,还要月供,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生活压力也加大了,看似表面风风光光,其实已经经历负债人生了。他们比起那些没有负债并且手里有积蓄的城里人就算是相对贫困了。农村人要进城打工,比起城里人要算是相对贫困的了,要是在城里买了楼房,还贷了款,交月供,也就算是相对贫困人口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部分相对贫困人口会逐渐增多,并且专家预测,这种相对贫困的状况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要出现的,也是必须要面对的。

但面对不等于解决,而是要扩大的这种局面。如果说绝对贫穷和政治挂钩,代表着政治的开明程度以及普惠程度,那么相对贫困就已经脱离了政治,不再代表什么政治的普惠政策了,从而变得比较隐秘,不易被发现。即便在国际方面,衡量一个国家贫困程度的时候也不会把相对贫困人口纳入其中,而只会把绝对贫困人口作为衡量的指标。那么,相对贫困人口的增多真的和政治没有什么关系吗?

不会的,绝对有关系。经济发展促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一定是在政治的主导下推进的,而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对贫困人口也一定会产生,因为没有那么多人能够拿全款买楼房,况且银行的贷款利息政策宽松之后,人们开始贷款买房。如果计算通胀的影响,人们还是相信楼房作为硬通货可以永久保值的。于是,在政治的推波助澜之下,人们纷纷进城买楼,一旦背负房贷、车贷,就要牺牲大半辈子的劳动力,而不是像开发商说的现在享受未来的生活。加入相对贫困人口行列之后,人们也就开始变得谨小慎微起来,遇到不公平待遇不敢声张,也不敢反抗,任凭资本家奴役和剥削,只求能按月挣到钱,要是稍加反抗, 就会被开除,没有个工作了还怎么还房贷、车贷?

于是,城市中出现了大批相对贫困的人口,他们按部就班上下班,生活非常节俭,不敢有什么大的家庭开支,一旦家里有事,比如结婚,不敢大操大办,以免换不上房贷和车贷;生孩子不敢到大医院,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收费相对廉价的医院;老人住院也是如此,就是雇保姆也是不敢雇佣收费高的,只能雇佣一些打零工的。要是有老人能照顾小孩儿就好了,让老人伺候坐月子的,既省出了雇佣保姆的花费,又省出了接送小的孩儿的花费,实在是一举两得。这也是大多数老人要到城里给子女看孩子的原因,他们没得选择,因为在城里居住的子女大多不容易,甚至还掏干了四个老人的钱包,他们自己的钱包也是没钱,要是老人不照顾他们一下,他们还怎么生活?

成为城市相对贫困人口之后,表面生活风风光光,但内在的辛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就是节假日外出旅游也不敢有什么大的花费,选择路线比较近的风景区,还得花钱比较少的,最好选择高速路不收费的那几天,要是赶上景区搞活动不收费或者门票打折就更好了。甚至有的人在傍晚去超市买打折的蔬菜,而这些打折的蔬菜都是超市当天卖不掉以打对折的价格处理掉的东西。

如此一来,城市相对贫困的人们就不如农村没有什么经济负担的小康家庭日子好过了。但农村这样的小康家庭大多都在城里买了楼房,也就成了相对贫困家庭,有房有车,也有贷款要还。要是在农村没有经济负担,日子自给自足,当然就会生活无忧,比起那些在城市日夜打拼的相对贫困的人来说要很多。但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好了还想再好,要芝麻开花节节高,哪怕负债也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于是,在楼市的刺激下,在政策的引导下,城市化进程完成了,人们大多在城里买了楼房。如果有经济能力在城里买楼房当然是好的,但没有经济能力的贷款买楼房,与之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还要步入相对贫困人口的行列,就被人所诟病了。但他们似乎能看清经济走势,也要通过买楼房保值,跑赢通胀。他们又有什么罪过呢?

或许相对贫困人口的数量还会继续加大,但已经和政治无关了,只和经济有关系,而经济方面是不会衡量相对贫困人口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