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航空技术有一定了解的朋友相信对可变后掠翼飞机并不陌生,这种飞机可以根据飞行速度等变化调整机翼后掠角度,让飞机保持最佳的升力状态,不过在航空发展历史上还曾有另一种发展线路,它也同样可以改变飞机的升力等特性,那就是可变几何飞机,苏联的RK-I就是这样的飞机。

RK-I的研制工作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前期,当时苏联与国外展开航空合作,从中获益匪浅,其中不乏可变几何飞机的交流。苏联部分高层对这类飞机颇为重视,其中就包括斯大林本人,他甚至对飞机提出了具体的发动机型号要求。

起初的试验机LIG-7为低单翼结构,飞机拥有一个较为常规的机体和尾翼等结构,发动机位于机头,为了缩小尺寸,散热结构位于机身后部,通过导热管道相连。飞机的主机翼平直,机翼自翼根处外套可伸缩的机翼,这外套的机翼如伸缩钓鱼竿一般大小相叠,向外延伸时可以加大整个机翼的面积,提升飞机在低速飞行时的升力。

按照1938年的要求,苏联在之前的技术探索基础上下令研发PK-800单座战斗机,这种战斗机要使用M-105发动机,后来改为更新的M-106发动机,之所以称为PK-800,是因为希望这种飞机能够在2000米的高度突破800千米的飞行时速,不久后这一标准略微降低到780千米/小时。战斗机肯定要配备武器,PK-800将在机鼻上安装2门20毫米ShVAK航炮以及2艇7.62毫米ShKAS机枪。这款战斗机也就是后来的RK-I,是“Razdvizhnoe Krylo,Istrebitel”的缩写,意为滑翼战斗机。

RK-I战斗机拥有2副串联式的窄机翼,机身为轻合金半硬壳式结构,可伸缩的机翼部分采用铝合金加织物蒙皮,而串联的主翼则使用KhGSA30合金钢,这样能保证强度。可伸缩的机翼部分向内缩回到机身两侧内部,展开后将前翼整个包裹,后翼部分则只覆盖其前缘部分区域,其后缘安装有副翼和襟翼。单侧可伸缩的机翼拥有15节,每一节都有铝制的前缘和肋骨,两侧可伸缩机翼部分总重330千克。

关于可伸缩机翼的运动方式,有的文章介绍使用液压系统控制,也有文章指出使用电机带动缆线操控,对于拥有15节伸缩部分的设计,个人认为后一种方式更为贴近现实。

RK-I可变机翼飞机的发展一直持续到1940年,它最终没有飞上天空,因为斯大林要求的M-106 V12发动机没能准备到位,之后卫国战争爆发将一切都终止了。

RK-I可变机翼战斗机长8.8米,翼展8.2米,机翼收缩和展开后的面积分别为11.9平方米和28平方米,飞机总重3100千克,飞行员1人,至于飞行速度则远远达不到预期的800千米/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