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个清华毕业的妈妈、有个做教授的爹、有个当过中科院院士的外公、有个影响中国航空事业的外婆,家族中连硕士都算“文盲”,高晓松因此常常被网民指为“拼爹”起家的一类人。这也怪不得人家胡思乱想,因为高晓松这辈子太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很多网民对高晓松意见很大,认为你丫有事没事也冒充“公知”,一个大学都没毕业的又凭啥海阔天空口吐芬芳大侃历史,部分网民一动气都要搬出他“家世背景”做点文章。其实吧,高晓松这样的,也就是个清白知识分子家世,是所谓“学二代”,也就比咱“农二代”吃得开,名头大雨点小,还能“有资源”到哪里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背景,娱乐圈还能找出好几位来,陈数、黄圣依、吴越、朴树,高晓松并不见得有多特殊。论娱乐圈资源背景,他还不如铁哥们老狼呢,人家起码还有个当过广播交响乐团一把手的妈——据说当年每次一到分房子啥的,各路光鲜亮丽的明星都会串到他家,又是五花八门演绎,搞得老狼自小就觉得明星没啥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身这种家庭,日后混迹娱乐圈的高晓松,获得的最大优势,大概是受到过中国最好的教育。从1969年出生到上大学,他都是在清华园里成长起来的,他的左邻右舍都是什么一级教授、权威学者、学界泰斗、德高望重的院士,写作业犯难时随时都能推开一家门,享受“圣人再传弟子、皇帝同学少年”的待遇。前些年他弄《晓说》等节目,能把“知识秀”耍的666,也是因为人家背后有一大帮学界朋友,随时可以顾问。

相对其他明星,高晓松的朋友多且更杂,从马苏到马思纯到马景涛到马未都到马光远到马志明,他都可以是座上宾。2015年,他空降阿里,被三顾茅庐请去出任音乐频道CEO,据说年薪达数百万,看中他的当然不是什么家庭背景,而是多年摸爬滚打下来的人脉资源。一句话就是,高晓松各行各业都吃得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高晓松步入娱乐圈的故事很简单,看不出和他那知识分子家庭有啥牵扯,不仅是娱乐与学界两不搭边,甚至都是背道而行的。他上大学时就喜欢唱歌,上了清华干脆退学瞎混,1993年24岁鼓捣出名曲《同桌的你》,不仅一手捧红了“民谣王子老狼”,自己也一夜之间大名天下知。我对老高也没啥好印象,总觉得那比中国近代史还坑洼曲折的脸过于瘆人,配合那腔调神态,实在不讨喜。但人家一路走来都是拼实力的,真没话好说。才子是真才子,他的“家庭背景”能给予他的“资源”,其实泰半只是智力资源。一个接了寝室兄弟的电话,聊了几句挂断,蹲了几分钟厕所后,就能写出《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等词曲的人,你不承认他有才牛鼻不是太过分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早年的高晓松,20来岁最张狂最不知道天高地厚时代的高晓松,也混得挺惨的。他1980年末期退的学,投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又惨遭落榜,遂一下子从“天之骄子”堕落为“无业游民”,家人不理解也没管他,他只能浪迹天涯四处营生,干的都是很低声下气的活计。那个时候,社会上流行诗歌、流行民谣,爆红的是顾城舒婷张楚窦唯,高晓松组的乐队“青铜器”连京城郊区的小酒吧都拒绝他们驻场,要不是有了同样无所事事的游民老狼实在太无聊愿意加入,不然连个稍微像样的主唱都找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谋生,他拉老狼去海南打过工,专门给一家歌厅演出,别人都不愿去那天涯海角,这要吃饭就硬着头皮奔赴。结果呢,还没干上半个月,这俩就给老板给炒鱿鱼了,理由是“泡歌厅服务员”,只得再度流浪。有一阵子,老狼是回了北京想继续上学,而高晓松则上了火车到了厦门,在那闭门造车闭关了半年。在那里,他似乎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如此安静,犹如《天道》里的“高人”王志文,只想找个小城市冷静一段时间。也就是在这半年,后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几乎都写在了这个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晓松是很狂的,动不动就说“这些人跟我差远了,哥们儿的东西····.”之类,老狼性格温和,两人形成互补,早期成名也真得益于相互协助。据说,一开始的“吃饭问题”是老狼解决的,但后来老狼的爆红又是高晓松大力提携的结果。那会,校园歌手中有位挺有名气叫金立,而老狼女朋友潘茜恰跟金立熟,又是拉关系又是受怜悯,然后“青铜器”才终于有个了驻唱的小地方。2016年,老狼接受《三联生活周刊》专访,特意回忆说,第一个月乐队发“工资”了,他请高晓松吃饭,结果高硬是醉得一塌糊涂,在公交车上又哭又吐,差点被人扔下去。车上,那时还挺奶油小生的高晓松,一把鼻涕一把泪抱着老狼哭泣,“我写了这么多歌,唱给谁听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这哭声感动了上苍,又或者机遇从来不亏待真有才华之人,街头瞎混了3年,近乎食不果腹,与“三和大神”都要插肩的高晓松,终于迎来了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1992年底,大地唱片公司的黄小茂,也就是后来李静的老公,一个在娱乐圈真正有背景的人物,正想要做一盘校园歌曲专辑,想请他试试看。高晓松够朋友,非得让老狼唱,不然“再多钱我不给”,因为那时的老狼也失业好久了,必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黄小茂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这词曲还不错,那帮校园歌手演唱水准都差不多,谁来唱都一个样,于是点头答应了。

三个月后专辑发行,顿时火遍大江南北。“我还不知道咋回事呢,坐家里就爆红了”,老狼23年后再回首还是觉得匪夷所思。两个上周还饿着肚子的“社会盲流”啊,一下子成为“金牌音乐人”、“中国校园民谣第一人”,无需什么背景、不用搞什么炒作,只凭本事与实力,就能从泥泞翻身入云端之间,这就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神话。那首让两人彻底改变命运的名作,就是《同桌的你》。青春、浪漫、白衣飘飘,高晓松写出一个时代最鲜明的符号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挣到这“第一桶金”后,高晓松一边趁热打铁继续创作,灌录风行一时的唱片专辑,一边却早早地盯上了商业这一块。他开始开办广告公司,专门给人出创意、想广告词,更多地也接手一些娱乐工业上的大制作,一两年下来就挣了大钱,没事就带着兄弟们大吃大喝。那时的高晓松,“身份”就一直在变动了。他似乎行行都顺,事事都拿手,作词、写曲、导演、从商、写作、当制作人、弄脱口秀、当主持人,无一不成功,从此在商界、娱乐圈、文化界三栖而游刃有余。

1996年,高晓松27岁。那一年,可说中国娱乐圈的“高晓松年”,他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首张合辑《高晓松作品集青春无悔》发行,在大学生及知识分子中引发轰动效应,被媒体评为“中国原创音乐典范之作”;年底,他在南京的五台山体育馆举办“高晓松个人作品音乐会”,结果入场观众达一万两千人,创下该馆纪录;同时,他与宋柯合作,创立“麦田音乐制作公司”,化身“中国娱乐圈幕后军师”,从此再无人可以小看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0岁之前的高晓松,他的成名史与奋斗历程,其实都跟“家庭背景”没啥关联,他的知识分子家庭再牛也是鞭长莫及,无法给他在娱乐圈提供什么资源。高晓松靠自己的才华、勤奋、脑子以及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的眼光,成就了这一切。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瞧不起高晓松,觉得他浪得虚名,这种很主观的评判也不好说什么。但我更知道,当我前些时日,翻开王小峰那本长达621页的大众文化研究名作《只有大众没有文化》时,看到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史,近30年来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节点,总会有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名字被记录其间,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名字,三个汉字符号,就叫“高晓松”。这位牛人,你可以不喜欢,但似乎还缺乏资格“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