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原海军外交系统老兵,浙大金融学在职研究生,现中国500强社畜。

秋雨战歌 作品

公众号ID:qiuyu-111111

周华是我多年的朋友,他看我写了很多历史军事、国际棋局文章,有次我们照常聚会时,他才说出,新华社战地记者周岘峰是他父亲,他征得老爷子肯定,希望借我之陋笔,把他父亲的事迹讲出来,震惊之余我马上答应,并认真做了很多口述笔记,整理成文供我等后辈敬仰,为革命时代的老英雄敬一份热忱。

1966年6月初,20多岁的周岘峰接到新华社总部的派遣任务,打好背包,从越南北部入境,进去老挝川圹省,去往新华社老挝康开分社。

这里是老挝巴特寮战斗部队最高指挥部所在地,抗美战争的前线,激烈程度不亚于越南战场,每天经历着无数次的美军轰炸和扫射,他的三位同事已经在康开镇等着他顺利到达。

周岘峰进入老挝境内后,几乎找不到任何交通工具,这一路靠小跑前进,随时找隐蔽处,躲避老挝亲美派部队的搜索袭击,还要躲避轰炸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今遗留在现场的美军坦克

国内的补给物资进不来,只能吃着野菜和生了虫子的米面,长时间吃不到动物蛋白,大多患上了夜盲症。到了傍晚就双眼模糊,看不清东西。记者们和中国经济文化代表团只能住在事先挖好的坑道里,尽管潮湿阴暗。万幸的是,躲过了美军机的一次次空袭,已经没人能数得清美军机投下了多少颗重磅炸弹和集束炸弹,曾经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成了一片焦土,到处都是陨石坑一样的弹坑。那些没有爆炸的弹体,在下一次的空袭中又被连同引爆,任何高于地面的物体、建筑物都被无情抹平。

周岘峰和同事们依然坚持着!每周以新华社康开分社名义出版3期新闻稿(法文版),每天通过电台将最新消息传送回国内,通过《人民日报》向全世界传递了最新最真实的记录。在炮灰纷飞的日子里,他们记录下了最真实的历史,这是新华社驻国外分社的历史上绝有仅少的任务,每天都要与死神凝视。

到了1969年7月,美军在越南节节败退,战局也处在疯狂状态,对老挝、越南境内的轰炸愈加密集!新华社总社命令周岘峰他们紧急撤回,从北越绕道回国。

为了减少伤亡,他们决定分批行动,先把3名华侨女助手送回丰沙湾镇的家。天黑后,2名记者带着两名女助手乘坐搞来的汽车,成功穿过了美机封锁区,随后2位记者进入北越回国。

周岘峰和于福德带着第3名女助手徒步前行,幸运的是没有碰到反共势力,夜里11点多顺利到达丰沙湾镇,这里是3个华侨女助手的家,20多公里急行得惊魂未定,后半夜下起了瓢泼大雨,两人在华侨中学借宿了一晚。美军机在白天频繁出动轰炸、扫射,两人好不容易等到天黑12点,在2位约摸16岁的华侨小伙的陪护下,赶回康开驻地。

突然,照明弹照亮了天空,地面犹如白昼一样通亮,飞机在不远处无差别地俯冲扫射,机枪炮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4个人不约而同蹲在土堆阴影里。发现大约2公里外的山头上还有反动派特务,正在用信号弹与美飞机呼应。华侨小伙说,这是在阻止寮共部队和车队开往前线。周岘峰一听,说坏了,今晚要穿过美军机封锁区的话,非常危险!必须赶在下一轮轰炸前穿过去,否则天亮了就没法通过了。4人加快了步伐,随时观察周边情况,防止各种不测。

一路小跑,绕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弹坑,到处都有凝固汽油弹在呼呼地燃烧着,已是凌晨3点钟,到达了康开。

这个曾经繁华的小镇,有过苏联、东欧、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设立的办事机构,中国经济文化代表团修筑的小洋楼…如今的小镇早已人去楼空,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穿过镇中心的7号公路,原本是胡志明小道之一,这一切被飞机轰炸得累累弹坑,只剩一片荒凉和死亡的恐怖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炸焦的“猪排”没有一座完整的城镇

4人紧急销毁了设备和文件后,决定从镇南侧的小溪那边绕过去!由于下雨,溪水暴涨成河,4人沿着河边走了很久才找到一处水流相对平缓的地方。

这时,一架螺旋桨侦察机在头顶盘旋而过,大家随即卧倒,只见“啪啪啪”几声响声,天空划出几道照明弹的痕迹。

已经没有退路了!周岘峰叫于福德带着会游泳的华侨小伙赶快游到对岸去,离开这里越远越好。他和另一个小伙赶紧找障碍物,无意中发现河边被淹处竟然有个“猫耳洞”,顾不得一米多深的水,赶紧躲进去,还没喘口气,飞机呼啸着俯冲,扫射开始了,爆炸声忽远忽近,弹片横飞的尖锐刺耳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2人被震得快晕过去,贴在一起,紧紧地用手撑着洞顶,仿佛他们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支撑住猫耳洞不会被炸塌……咬着牙,静静地等待着死神降临。

大约过去半小时,爆炸声逐渐稀疏,飞机走了,周岘峰俩人拖着麻木的双腿爬出洞口,可是从远处又传来轰炸机的轰鸣声,赶紧又缩回洞里,只听到两声低沉的“啪啪”声,这是子母弹从弹体中分裂开的响声,紧接着听见像尖叫的小鸟呼啸而过,子母弹从弹体内撒开落下爆炸,弹片嗖嗖地从洞口飞入水中。

美军飞机飞走后,他俩艰难地从湿滑的猫耳洞里爬出来,不远处的凝固汽油弹燃烧的火焰窜出一米多高,两人赶紧游过河去,顾不得慌乱中喝了几口浑浊的河水,爬上岸呼喊着于德福,他们听到叫喊声,从隐蔽处爬出来。

4人在万幸中重新汇合,天已微亮,不敢停留,飞奔逃离这个封锁区。前面还有两公里的空旷地,必须在飞机再一次轰炸前冲过去!他们没有说话,也没有犹豫,顾不上一夜的困乏劳累,顾不上饥饿和湿漉衣裳,拼命地往前跑。

只有一个念头,跑出封锁区就是胜利!

才跑过了一半左右,两架刚来的轰炸机呼啸着冲进了封锁区,4人不敢停留,继续跑!幸运的是,他们不是飞机追踪的目标,7号公路那边和康开镇是飞机重新轰炸、扫射的区域,那里是美军机想要彻底毁灭的封锁区。

他们跑进了树林里,喘息片刻,继续狂奔,终于在上午10点多,拼尽力全力跑出了封锁区地带,待到一屁股瘫坐在地上时,泪水和汗水已模糊了双眼!

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有的只是溟灭人性的恶魔。人民渴望的和平、安详可望不可及,幸福是奢望,生存下来已是万幸,幸存下来的人每天活在战战兢兢中,时常被幻听惊醒,不管是在梦里,还是发呆中,活着成了唯一的追求,时而想念着那些离去的战友,熟悉的背影。在呼啸的炸弹中,自己是那么的无助!

我们不会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老挝康开经济文化代表团工作人员李志学高云鹏、吕维汉、龚树礼(理)和范长云5位烈士,在执行公务时相继遭到美军机袭击遇难,长眠于康开镇援寮烈士陵园。

在这个逐渐被人遗忘的地方,以及那个逐渐远去的历史,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作所作为承担后果;在这个无情的世界里,在最绝望的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存在的理由,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山顶遥望的老挝僧侣

劳伦斯·佛利德曼在《肯尼迪的战争》中这样说道:这场危机往往会被人们遗忘,因为它最终被归到了越南问题这一更大问题里面,而且美国没有直接出兵干涉这场危机。但是肯尼迪在老挝问题上投入的时间要比在越南问题投入的时间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

但愿,他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罪孽不要再重现人间。

本文由《秋雨战歌》独家撰写,洗稿抄袭号请自重,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