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家公职人员实施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将要依法受到法律制裁。而这类职务犯罪案件主要是由监察机关来负责调查,那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监察机关才会予以立案呢?立案是监察机关调查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监察机关经调查,如果发现没有证据证明被调查人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立即撤销案件,并通知被调查人所在单位予以澄清,保障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律规定】

《监察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经过初步核实,对监察对象涉嫌职务违法犯罪,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监察机关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立案手续。

对于“监察对象”的范围,也就是职务犯罪的主体,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进行了解读。针对这些人员涉嫌职务犯罪的,监察机关经过初步核实后,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则应当予以立案处理;

第一、行为人有涉嫌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事实。

所谓“涉嫌”,主要是指相关证据表明存在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事实。而立案所需的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事实,主要是指初步查明的部分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事实,而不是全部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事实。其原因在于考虑实际工作中,初步核实阶段因为要确保安全、保密,有些措施不能使用。比如,有些直接利害关系人不宜接触、取证,或者有些能够直接证明违法犯罪问题的书证、物证不能直接获取,往往不能在初步核实阶段对当事人进行直接核实。因此,在初步核实阶段获取的职务违法、职务犯罪事实只要是能够达到部分清晰即可。

第二、需要追究法律责任。

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事实,只是立案的必备条件之一,但并不是所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事实都需要立案查处,能否立案还要看是否需要追究法律责任,如情节显著轻微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这种不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则不需要立案。对于是否需要追究法律责任,还要结合案情和有关法律规定来确认。

第三、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立案手续。

这里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第三十八条规定,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承办部门应当起草立案审查调查呈批报告,经纪检监察机关主要负责人审批,报同级党委主要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审查调查。也就是说,监察机关需要经过这些审批手续后,才能予以立案。

同时需注意,立案调查决定应当向被调查人宣布,并通报相关组织。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还应当通知被调查人家属,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案是监察机关调查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监察机关经调查,如果发现没有证据证明被调查人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立即撤销案件,并通知被调查人所在单位予以澄清,保障被调查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