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各种手段来进行,但最传统的、最有感染力的还是课堂上的现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是表情达意、阐述思想、传授知识的重要的媒介。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很关键的,也是很能彰显教师教学功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该怎样有意识地锤炼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呢?小编认为,至少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苦读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就决定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一定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一定要终身学习,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的学,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最后才能锤炼出干净、明快、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苦读可以通过书、报、网络等多种渠道的广泛涉猎,汲取知识的营养。

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词汇,遇到生动形象的词汇,一定要认真揣摩,反复运用,直到把这些丰富的词汇用到得心应手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深思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思维清晰,我们的语言表现才有冲击力。所以,教师在锤炼课堂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怎样训练?

一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一定要吃透教材,设计好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要让课堂教学思维呈现鲜明的逻辑性,清晰的层次感,把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目标、教学思路统统梳理清楚,搭建起课堂教学大的框架,教学语言才会有活动源头。

另一方面,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要给关键词备份几份核心词语,有的要准备同义词、近义词,这样,在课堂上讲授时,心中有底,备份充足,讲述时就可以游刃有余。

3.勤练

勤练是指在备课初步完成以后,一要练内容。要熟悉知识点,对于自己设计的教案和学案,重要的内容甚至要达到背诵的程度。只有对重点内容熟读于心,才有可能在课堂讲授时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从而不迫;而且只有对教案谙熟于心,达到熟记的程度,才有可能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及时调整课程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放慢节奏,跟学生多些互动。

反之,学生已知的内容,兴趣不大,就要一带而过,不要浪费时间;二要练感情。一个课堂最终要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必须在设计教案和学案时,既要设计认知目标,又要设计情感价值观目标,并且要把感情的高潮和低潮勾勒出来,用无声的语言,例如,表情语言,体态语言和仪表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

4.善言

善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就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无论是称谓、专业术语的表达,一定要讲究规范性,尽可能使用专业的语言表达。

二要讲究语言的有效性。教师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不是教学服务的语言,不要出现在课堂上,有声语言中有些习惯性的无效语言,比如,反复使用“嗯嗯”,“这个”,“那个”拖泥带水的词语,一定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