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州市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汉代铜钫,钫里存放着不少神秘的液体。经过考古专家们的检查,发现铜钫里的液体居然是一种特殊的清酒。这事说来奇怪,但诡异的背后,必然有其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宿州市博物馆,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通济一路8号,是宿州市内的一座地方性综合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宿州市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充分吸纳了汉文化元素,它庄重古朴,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造型,令人感到无比震撼。该馆于2010年10月建成开放,占地5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收藏文物数千件,为民众展示汉代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宿州市博物馆的秦汉雄风展厅中,陈列着一件特殊的器物,它就是一件汉代铜钫。汉代铜钫整体高44厘米、口径12.2厘米、腹径22.3厘米。据博物馆馆员介绍称,该铜钫是公安机关在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打击盗墓犯罪时追缴的文物,其出土具体信息暂且不详。铜钫究竟是什么?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钫,方钟也。”,它是一种可以盛酒或粮食的容器,整体为方形、鼓腹、有盖,最早盛行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宿州市博物馆内的铜钫,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文物,它的奇特之处绝非在于铜钫本身的造型,而是钫内盛放的不明液体。自铜钫被追回之后,考古专家们一直在研究钫内液体的成分,但由于技术限制的原因,导致进度迟迟未能推进,这也成为了专家们的遗憾。

至2017年7月10日,宿州市博物馆、安徽徽博文物修复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中心等几家机构,联合开展了一次对宿州市博物馆汉代铜钫液体残留物的研究工作。考古专家们利用先进科技探测设备,对铜钫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顺利发现铜钫口和盖处存在大量绿锈硬结物与泥土。为了更好地清除掉污垢与泥土,专家们采用洁牙机与刀片混合使用的方式,将钫口与钫盖之间的缝隙撬开,并从中发现神秘液体5升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钫内的液体呈混浊状,液体内存在大量泥土,但液体本身无其他异味,反倒是挥发出一阵阵酒香。专家对钫内液体进行了取样,并第一时间送至检测中心进行化验鉴定。

经过红外光谱测定发现,汉代铜钫内的液体中,存在大量葡萄糖酸、苹果酸,它们都酒中含有的不易挥发的有机酸,与此同时,液体中甘露醇的含量也不少,它是一种特殊的高级醇,既可以使酒的口感更加醇厚,也可以让其挥发出特殊的香味。值得一提的是,在铜钫液体中并未检测到乙醇等易挥发性成分,因此根据当时的酿酒技术来看,它应该是一种由饼曲酿制的清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酒品之一,它被称作是“上等酒”,与“浊酒”完全对立。清酒酿造采用的原料为稻与黍,而浊酒却多以杂粮为原料进行酿造。李白曾在《行路难》中提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证明了古人视清酒为“君子”的说法。清酒与浊酒酿造工艺虽相同,但呈现的品质与口感却有天壤之别。

毫无疑问,汉代铜钫内清酒的确定,不仅让我们见识到了汉代时期清酒的品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最准确的清酒成分数据,为我国考古界研究古酒的成分与制作工艺,提供了十分详实的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历来是酒的国度,没有酒,便不会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迈,更不会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慨叹。酒是人类探索世界文明的一个阶梯,酒文化更是值得我们传承的优秀文化。

参考资料:《不一样的酒文化》 黄美静著 广西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