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这个词对父母来说是一种肯定和自豪,但对孩子自己来说可能不是这样。不同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个性,生活带给孩子的每一种感觉都会铭刻在孩子的心理,从而影响他的人生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家长,除了引导和帮助孩子进入校园,获取知识外,更应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避免他们单独与困惑对峙。否则,不管孩子有多大的成就,他都很难与自己和解,最后,这些成就仅仅只是泡沫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放弃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选择出家

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在中国也算是天之骄子了,这样的简历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砝码。“柳智宇”这个名字想必如今大多数人都闻所未闻,但那时候他在全国也是轰动一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中一年级发表论文《幂级数求和导论》,获省部级奖,许多专业人士佩服他思维能力强;高二时,他参加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中国队夺得金牌;高三时入选国家队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以满分获得冠军。

之后,柳智宇被推荐到北京大学数学系,大学刚毕业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如此辉煌的成就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然而,柳智宇放弃了,在北京西山脚下的千年古刹龙泉寺出家,在他写的信中,充满了对世界和家庭生活中的孤独和不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个数学天才,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期,却非要与古佛结交,他的父母用尽尽力阻止他,全世界的人都无法理解他当时的想法。然而,柳智宇拒绝了所有的采访,直到9年后,他解释了原因:学数学不能拯救世人。听了这话,父母更是懊悔落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分析

事实上,据柳智宇的同学和老师说,柳智宇虽然数学天赋异禀,但他更喜欢哲学,尤其是读《庄子》。而且,柳智宇从小就生活各种竞赛中,父亲的首要任务就是带着他全国各地各种比赛,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智宇的母亲假期不让他出去玩,只允许他在家学习,她负责“后勤工作”,全程陪同。以前身体不好的柳智宇,高三时视力急剧下降,此外,他的生活轨迹非常单一,学校、家庭和医院三点一线。读书成了他获得精神滋养的唯一途径,他甚至开始有了轻生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智宇最喜欢的其实是古典文学,但他的家庭一直让他生活在高压之下,学习数学。没有人能理解他心理上的矛盾、挣扎和迷茫,加上他的身体太虚弱,这一切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庙里的九年里,柳智宇逐渐意识到这个地方和自己的理想还是有所差距,他开始自学心理学。而“天才”这个标签一直贴在他身上,直到现在,父母的殷切期望和世俗眼光依然会让他否定自己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不被理解,柳智宇只能关上心门,独自在哲学和宗教上寻求出路。如今,他希望通过心理学来启迪他人,但最主要的是想启迪自己,试图找到一个模糊的自我定位。如果他的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压力,理解他的内心想法,也许一切都会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如何进入孩子的内心

1、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孩子的心理特征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所以家长可以多了解一些教育期刊或杂志。当然,最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变化,可以通过与孩子或是他的同学老师交流。

如果你发现孩子的情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要问他发生了什么,试着用温柔和尊重的方式打开他的心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从儿童的角度看世界

换位思考是与孩子沟通的捷径,只有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避免教育中“想当然”的错误,才能和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创造民主环境,让孩子敢于表达

所谓沟通应该是双向的,不要总是灌输知识给你的孩子或要求他听话和理智,只有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让他说出自己的心声,才能避免各种问题。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和孩子对立起来,这样不利于亲子关系和孩子的身心成长。

总之,你需要了解你的孩子,让他知道你了解他,失去父母理解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像个孤岛,请不要让他们活得如此无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虽然孩子是父母生的,但他们也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作为父母,在关心和管教孩子的同时,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都非常渴望父母的关怀,当孩子内心脆弱无助时,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拥抱,一个问候,不要再给他们无尽的压力了,只有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