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底上海一位15岁的高一学生利用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挽救了老人性命的事迹吗?如今,全国的中学生经过系统培训,或将涌现出更多的像盛晓涵这样的救人小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新出台的《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广在学校配备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 加强救护服务阵地建设,这意味着,被誉为“救命神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将有望在每所中小学推行。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经过紧急抢救后转危为安,在生活中也越来越常见,依靠的就是便携式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俗称为“救命神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在心跳骤停时,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才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

早在2012年,上海就开始将这种“救命神器”引入校园。2012年,上海市教委为全市62所高校配置了AED等急救设备。2015年起,市教委将继续开展为全市250余所普通高中学校配置AED。为确保AED设备的规范、有效使用,相关部门还对相关学校的近千名卫生保健人员、体育教师等进行专项培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2016年11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对提高上海社会急救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市民开展紧急救助,支持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目前,上海在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AED1400余台。2020年1月,41名人大代表提出,让上海的AED配置达到每10万人100台的标准。

此前,深圳市已出台《AED配置使用实施方案》,在10年内达到国际配置标准,其中在2020年完成5000台的配置量。2020年3月,海南省宣布,为全省每所高中阶段学校各配备一台AED自动除颤仪设备,在全省高中阶段学校范围内全面推进师生自救知识技能培训,2020年共投入财政资金561万元,全部为省级财政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目前我国AED配置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与美国平均每10万人317台、日本平均每10万人235台的配置比例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教育部门和红十字会对中小学和大学的应急救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根据这则通知,将采取四大措施,包括:高度重视学校应急救护工作,进一步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扎实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学教育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有效措施加大教职员工救护培训力度,提高学生避险、救护技能;加强救护服务阵地建设,完善急救培训和设备设施标准,有效增强校园救护服务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认为,在学生中加强生命教育,补上“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这一课,不仅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也能在应急的情况救人一命。就像面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样,能相对自如地应对心脏骤停的救治,并通过中学生将这种知识和技能在家长和社会中普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在等待救护车到来前,公众需要自己开展急救的观念已深入人心。2020年11月,上海市格致中学高一(7)班男生盛晓涵,就是利用之前在学校里学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挽救了一位老人的性命,其实盛晓涵的善举,正是上海多年来不断提升师生应急救护能力、重视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的缩影。